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以来到2007年,我国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增长了29年,而且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以上。如果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不低于10%,我国这3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9.9%以上。这就刷新了日本在二次大战以后持续29年增长率在9%以上的世界最高纪录。2005年曾掀起一轮关于我国经济冷热的热烈争论,而当前经济已经出现过热趋势,在CPI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国内外乐观派和悲观派学者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我国经济冷热更是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我们有必要撇开经济短期的冷热之争,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认清我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为正确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和思想作了综述,社会主义学者和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各国经济发展史的经验实证考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经济增长的阶段规律进行了丰富的归纳和总结。尽管这些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划分标准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但是掌握经济增长阶段思想和理论对于认清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论文进一步对有关我国的经济增长阶段研究进行评介,从经济周期波动特点的角度对我国历年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我国具有国土辽阔“大国”的背景特点,文中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即将进入的经济增长阶段进行判断,提出我国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的概念,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这一增长阶段是在持续高速增长29年之后所将进入的一个增长阶段,是高速增长阶段的一个后续增长阶段;二是这一增长阶段也是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论文接下来通过理论联系我国的实际,对我国进入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的可能性和维持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的动力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预测对我国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的可能性进行了客观验证。首先从国际竞争的视角对我国进入后高速增长阶段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布雷兹斯—克鲁格曼—齐登的蛙跳模型,揭示一国经济增长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一国的经济增长就是在国与国竞争,相互赶超相互牵制下进行着的。后发国家往往能够“赶超”先发国家,而先发国家的领导地位则可能被“锁定”,因此就形成了兴衰交替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这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率上,就表现出你高我低或者我高你低的交替起伏现象,形成了国家之间经济增长阶段交相辉映的发展历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就有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追赶美国和亚洲“四小龙”追赶西欧国家等几次后发国家“赶超”先发国家成功先例。改革开放政策启动了我国的赶超历程,但是这一个赶超历程远未结束,我国进入后高速增长阶段是国家间竞争与我国和平崛起的必然要求。其次,从区域发展的视角对我国维持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的动力进行分析。经济增长极理论揭示采用增长极模式对于区域以至整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文中对经济增长极的含义、作用、类型以及成功实践作了介绍,而后对其模型化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验证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启示。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经济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东部沿海地区成功开发和发展就得益于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实践。我国区域工业化水平和所处阶段存在很大差异,这是我国维持后高速增长阶段动力所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加快促进了我国新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这些新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是我国维持后高速增长阶段的动力保证。再次,通过实证测算对我国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的可能性进行验证。尽管在短期中,实际的经济增长总是围绕一个特定趋势上下波动,表现为经济波动,也就是经济的冷热。但是在长期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存在着一个特定的增长路径或增长趋势。我们可以通过对我国潜在产出的测度并预测以后一个阶段的潜在产出和潜在产出增长率,对我国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进行可能性实证。文中介绍经济潜在产出的理论及方法,应用HP滤波法和生产函数法对我国潜在产出与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实证测算,进一步应用ARIMA模型对我国未来潜在产出与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更客观地验证了我国经济进入和维持高速增长阶段的可能性。本文的最后部分对论文的观点、论据、结论进行总结,并给出我国经济后高速增长阶段的相关政策建议,指出论文研究所存在的有待完善之处,对以后可以继续研究的思路和方向进行展望。总之,我国进入和维持后高速增长阶段有着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大国”背景,决定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能够在区域间交叉移动,繁荣在地区间渐进渗透、辐射,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将不只限于某一个,而是多个,从而形成增长点多极化、多点释放“能量”的经济格局,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此起彼伏的发展格局,不会出现因部分地区产出下降而导致经济停滞的现象,在持续高速增长29年之后还将进入一个长期的后高速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