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板高管减持问题自开板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甚至愈演愈烈,这严重违背了创业板成立的初衷,引起证券市场骚动,给中小投资者带来忧患。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发现,高管减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因此,高管在减持前会进行以配合减持为目的的正向盈余管理。但是,以往的学者都主要从应计盈余管理出发,少有学者从真实盈余管理角度研究高管减持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然而,随着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等不断的完善,很多学者发现,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由于是通过真实的活动来构建的,它所受的约束条件更少、运用更加灵活,操纵空间更大,并且难以被发现,因此,逐渐受到高管的青睐。然而,与此同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为企业未来的业绩和发展所带来的伤害却也是巨大的。这时,就需要管理者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另外,有研究表明,IPO的估值泡沫促进了创业板高管辞职套现行为,并且IPO估值泡沫越大,高管离职套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高管离职套现的人数也越多,且首次离职套现距解禁期时间也越短。但是,并没有文献从高管在职减持角度研究, IPO估值泡沫对高管减持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创业板2009年——2011年期间上市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上市后股票解禁期后两个会计年度内的高管减持行为是否受 IPO定价的影响,另外IPO定价程度与高管减持幅度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本文还研究了,高管在减持前,即售限期内是否进行应计盈余管理或真实盈余管理?如果存在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情况下,IPO定价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高管减持前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回归分析后得出以下六个结论: (1)相比 IPO定价高的企业,IPO定价偏低的企业高管更容易发生减持行为。对于IPO定价偏低的企业,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成长空间,提升股价并非难事,股价每一次的升高,都会刺激高管减持的欲望。而对于IPO定价偏高的企业,由于其IPO价格属于高估状态,其实际价值难以支撑IPO时的高价,要维稳高定价至股票解售期有一定的难度,而股价如果低于IPO时价格,高管将舍不得轻易减持。从而,IPO定价相比内在价值偏低时,高管更容易发生减持行为。 (2)IPO定价与高管减持幅度呈正相关关系,即 IPO定价越高,高管减持幅度越大。对于IPO定价偏高企业,维稳高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在解禁期后股价仍保持高价或甚至有所提高,为防止股价下跌风险,高管必然会尽可能多的去减持手中股票。对于IPO定价偏低企业,虽然成长性高,但未来业绩增长和股价变动的不确定性,高管难以准确把握股价的最高点,因此股价的每次提升都会致使高管减持的欲望,因此,会选择少量而多次的减持方式。 (3)高管在减持前,会进行正向的应计盈余管理促使资本市场上股价的提升,以获取更多套利收益。有研究表明,通过盈余管理,可以达到改变业绩,操控股价的作用。高管作为理性经纪人,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会在减持前进行应计盈余管理。 (4)高管减持前,同样也还会进行正向的真实盈余管理,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从而获得最大化收益。真实盈余管理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虽然对企业未来伤害更加长远,但是其操控手段灵活隐蔽、难以被发现,更加受到高管减持青睐。 (5)当IPO定价偏低时,企业在减持前会同时选择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以便与更快更多的提高股价,获取更多收益。在IPO定价偏低时,由于其成长性好,盈余管理空间大,高管会同时选择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来操控股价,获取更多收益。 (6)当IPO定价偏高时,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来维稳高价,确保减持前股价没有下跌。IPO定价偏高企业,在上市前可能就已经有很大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然而,一个企业的整体盈余管理水平是有限的,且如果高管要长久留在企业,必须考虑企业未来利益,从而会选择损害相对较小的应计盈余管理来维稳价格。 最后,本文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完善国家法律政策、控制高管减持行为,加强IPO监管水平、提高IPO定价效率,加强企业公司治理、改善公司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等建议,促使监管部门更好的抑制高管减持行为,从而达到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