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首道关卡。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农户生产的基本动机。当市场机制不完善且政府监管不到位时,容易发生法律和道德双重风险,从而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危害。农户作为农产品生产者的同时,还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具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力。因此,农户的生产行为既有目标性,也有可引导性。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大都是由于农户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因此,引导和约束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基于2011年我国东部六省样本农户的调研数据,针对农户内在控制认知因素及市场环境、政府规制等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理论总结分析农户生产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的研究成果,建立本文研究理论框架;然后系统阐述本文的研究设计思路,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农产品生产现状以及农户认知水平;再次,系统分析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并建立农户生产决策理论模型;然后利用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内在控制认知因素及市场环境、政府规制等外在因素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随后,在分析农户认知行为演变趋势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农户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调整和规范农户生产行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农业生产是一个从认知到生产规划,再到生产管理,最后到储存销售的,持续时间较长、涉及环节较多的生产过程,每个环节都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首先,农户认知水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农户生产是否采用安全生产技术的潜在决定因素,农户生产决策由当时认知水平决定,而农户认知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变化的;农业生产规划包括资金、土地及劳动力的分配,为达到家庭效用最大化,农户在现有资源约束下进行农业生产分配;农业生产管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直接、最关键的关节,不适当的生产管理行为会不同程度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但同时也是引导和规范农户行为的重点环节。(2)农户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投入品使用方法及农户认知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也因此在不同农户间存在差异。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家庭收入、社会化服务、农户认知水平及认证农产品种植情况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系数产生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0628(1%)、0.1470(1%)、0.1496(1%)及0.1119(5%)。即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对农业生产规范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农户、具有认证农产品种植地区的农户更倾向于采取安全生产措施。(3)农户认知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过程,认知的改变引导农户行为的变化,同时,行为的结果将进一步影响农户认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农户自身特征因素并未对其认知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而外部因素是影响农户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会化服务建设、是否种植认证农产品、是否有政府补贴以及是否为大城市,回归系数分别为0.6138(1%)、0.5841(5%)、0.6875(5%)及1.2234(1%)。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农业技能培训、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提高农户认知水平,加强农户生产规范;加强信息披露,提高消费者认知水平进而引导农户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市场监管,同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监管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