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权已然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世界银行对于分权的概念和分类有着明确界定,从广义上讲,分权是有关公共职能的权威和责任从中央政府向次级国家政府或独立的准政府组织或私人部门转移,包括政治分权、行政分权、财政分权和市场分权。财政分权,又称财政联邦主义,指以政府职能或事权为基础,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的财政制度。财政分权在社会整体分权当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体现了政府间的经济活动,其他分权的内容或多或少在财政分权中有所体现。 近年来,财政分权领域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特别是财政分权的实证研究文献,研读这些实证文献发现,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尽相同甚至相对立的结论。虽然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估计方法以及研究本身不同的时代背景可能会造成这样差异,但是不同研究者选取不同衡量财政分权度的指标则他们得出不尽相同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之一。财政分权衡量指标是分析财政分权实证研究中的核心变量,不同分权度指标所反应的财政分权水平的高低程度和变化趋势也是不同的,这直接影响了实证结论。相互矛盾的结果制约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我们理解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制定相关政策。正是基于财政分权衡量指标的重要性,本文立足我国财政分权实际情况,尝试编制全面科学的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在编制出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相关应用研究。围绕着这个思路,本研究共分为六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章,绪论。概括中国财政分权发展的历程,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构建和应用研究的思路、方法、框架以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从财政分权理论的演进以及财政分权的度量指标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在相应的文献梳理之后给予评述。本章在梳理财政分权方面的文献时,主要综述了第一代财政分权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及两者之间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本文研究是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展开的,因此了解此理论背景是必要的。本章通过对国内外财政分权度量指标的梳理发现,现有文献存在对财政分权界定不清、未剔除经济规模影响、未考虑转移支付和预算外收入、未涉及央地间税收分配等问题。 第三章,中国财政分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借鉴现有财政分权衡量方法的经验基础上,本研究开始构建中国财政分权指标体系,以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首先,作为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备工作,介绍了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步骤,包括选取多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单项评价指标的同质化处理;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各个评价指标汇总合成综合指标;对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其次,指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的9条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分成三步。然后,根据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的步骤,依托构建中国财政分权指标体系的目的,遵循中国财政分权的内涵和外延,本研究从税权分权、收支分成和央地分离三个维度出发来构建中国财政分权指标体系,以尽可能涵盖中国财政分权的政府间税权配置、收支划分、转移支付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独立性等方面信息。最后,对初步构建的中国财政分权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筛选,重点遵循代表性、独立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4个原则,力求做到完整而又精炼,最终形成了“税权分权度”、“收支分成度”和“央地分离度”3个一级指标,以及“税收立法权分权度”、“税收分配权分权度”、“收入分成度”、“支出分成度”和“地方自给度”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中国财政分权指标体系。 第四章,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的编制。因为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的前提是指标的同质性,不同质的指标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因而不能综合。本章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各种类型指标进行同质化处理方法。在解决了指标体系的可综合性问题后,在将各个评价指标加以整合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各个评价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占的具体比重,即权重问题,本章第二节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对指标赋权方法进行了介绍。接下来第三节,我们按照综合指标构建的步骤,结合构建变量数据,开始编制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在指标合成方法的选取上,我们采取Zhou et al.(2009)提出了Shannon-Spearman测度方法进行客观选取,以尽量使用信息损失最小的指标合成方法。最后,以编制的财政分权度指数为依据,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程度变化的状况以及中东西部财政分权度的差异。 第五章,中国式财政分权与若干经济问题实证研究。本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均等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财政分权和政企合谋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第三部分研究财政分权、区域一体化对地区腐败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试图寻找是否存在兼顾增长与平等的财政分权度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本部分在编制的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模型估计,来研究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均等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而财政分权程度的加深会缓解收入不平等问题。第二部分研究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本节借鉴新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抓住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扮演的角色,从地方政府官员与污染企业合谋的视角考察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均有放松环境规制的倾向,而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有动力去行贿以寻求环境规制的放松,政府官员与企业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倾向于合谋以逃避上级政府的监管,最终导致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动态博弈模型揭示了其中具体的影响机制,同时利用我国1995-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核心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官员与企业间的合谋确实加重了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并且政企合谋程度越深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越严重。此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环境污染空间相关以及政企合谋指标构建等问题之后依然成立,显示了结论的稳健性。第三部分研究区域市场一体化和财政分权对地区官员腐败问题的影响。本节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了区域市场一体化与财政分权对地区腐败水平的影响。区域市场一体化通过两种效应来影响地区腐败水平——竞争效应和市场扩大效应。竞争效应可以抑制腐败,而市场扩大效应则加剧腐败,并且这两种效应孰强孰弱与财政分权度有关。通过对全国28个省市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财政分权度较低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竞争效应大于市场扩大效应,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助于抑制腐败现象;但当财政分权度较高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市场扩大效应大于竞争效应,进一步追求区域市场一体化则会加剧腐败。 第六章,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首先,揭示在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的编制和应用过程中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然后,梳理总结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地方和待研究的方向。 围绕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的构建及其与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总结而言,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四点:(1)本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的编制方案。在综述国内外度量财政分权的文献时发现,学者大多使用单指标来衡量财政分权,即使使用多指标来衡量财政分权度,也主要注重对指标构建变量的选取,而忽视对指数定义、功能定位、计算方法等其他指数构建基本要素的必要分析。对此,本文研究以经典的统计指数构建原理为指导,从财政分权度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指标体系的构建、度量指标的选取、权重的确定和指数合成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细致推敲,系统地编制了首支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2)在度量指标的选取方面,本研究首次将税权分权度纳入财政分权指标体系。中国的财政分权是在政治集权背景下的分权,央地政府对于同一税收资源的纵向竞争是构成财政分权的重要部分。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权力也与世界上大多数的联邦制国家不一致,中国地方政府仅仅具有部分税收的征管权,而不具备税收的税率和税基的决定权,因此,脱离税收权的分配,而单纯的考虑财政收入则会高估财政分权的水平。本研究基于世界银行对财政分权内涵的界定,首次将央地两级政府对税权的划分作为衡量财政分权的因素之一。(3)在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证研究方面,本研究首次在理论上以政企合谋视角为切入点,系统性地分析财政分权和政企合谋对地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从而将环境污染问题引入到新政治经济学领域,并且避免了仅从地方政府或企业角度分析问题的局限性;其次,本研究首次使用实证数据检验了政企合谋是否会加剧地方环境污染,验证了分析逻辑的正确性;已有文献在矿难、土地违法、土地出让等问题运用合谋理论进行了分析,而本文通过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为合谋理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4)在地区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方面,本研究首次考察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对腐败问题的影响,同时考察财政分权程度是否会影响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地区官员腐败的作用,使得对财政分权和区域市场一体化影响地区腐败程度的机制有了更清晰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