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心肌梗死引起心肌坏死和心脏重构并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在世界范围内,终末期心力衰竭依然是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引起的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性丢失,从而引发炎症反应,进而诱发血管增生、纤维细胞激活和瘢痕形成。长期以来,成体心肌细胞被认为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所以,目前临床常用的各种治疗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却不能阻止心脏重塑,无法彻底恢复受损的心脏功能。在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脏疾病中,许多新的心肌再生理论得到发展,包括细胞的移植,生长因子和基因的转运及心脏组织工程等。在过去的几年里,诸多实验已经证明干细胞疗法具有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慢性心脏疾病的潜能。干细胞疗法的发展对心肌梗死后病人的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移植外源性干细胞再生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种细胞已被尝试用于心梗移植治疗,如:胚胎干细胞和分离自骨髓、外周血或骨骼肌的细胞等。人体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与其它干细胞相比,脂肪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s)因具有获取技术损伤性小,容易获得,且所含细胞量多等诸多优点,所以脂肪组织将是合适的再生细胞来源,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移植脂肪干细胞对改善心脏重构和心脏功能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选用SD雌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动物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实验所用的脂肪干细胞来源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 eGFP)小鼠的腹股沟和肩胛骨处的脂肪组织。在实验组通过注射的方法将脂肪干细胞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部位,在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在注射脂肪干细胞或PBS后4周,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功能指标,使用多道生理测定仪记录左室收缩末压(LVESP)、舒张末压(LVEDP)和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及左心室等容舒张期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并行Masson三色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及梗死部位室壁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血管计数测量心梗部位微血管密度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40.0±8.7%:79.3±27.1%,p<0.01),梗死区室壁厚明显增加(564.1±148.1μm:189.7±70.0μm,p<0.01),心肌梗死部位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多(156±59个/mm2:76±17个/mm2,p<0.01),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功能指标和多道生理测定仪测定心腔内压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移植脂肪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脏重构和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