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以明清山西为中心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祠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不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广泛参与民间社会生活,而且作为村镇聚落中的公共空间,伴随民间社会的信仰实践活动,普遍形成了特定的信仰民俗,构成民间社会的文化景观。然而,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类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其组群布局、殿堂配置等建筑形态基本规律的系统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更忽略了其与以迎神赛社、演剧祀神等为代表的民俗活动的互动关系,对其空间特点及设计理念等建筑思想更未予以揭示。本文以此为契机,以民间社会中的祠庙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托地方志、碑刻等文献材料以及民俗学的田野考察方法,综合运用行为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戏曲曲艺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成果,对祠庙建筑的形态规律、基本功能及其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揭示,旨在更深入地认识祠庙建筑现象及其设计理念。   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依靠文献材料,说明祠庙建筑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并系统整理与其相关的人生礼俗、岁时民俗和信仰民俗,从祠庙建筑选址与村落的关系等方面揭示祠庙建筑与民间社会生活、尤其是公共生活的密切关系;二,通过检视中国古代有关祠庙建筑的概念性认识,同时与佛寺、道观等建筑类型进行比较,并结合对民间信仰体系及其根本特点的分析,说明祠庙建筑的类型特征;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的分析,总结祠庙建筑“专享配祀制度”及“前朝后寝”的形制制度,并对其崇德报功、神道设教以及信仰实践等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沦述,并呈现祠庙建筑中进行的丰富多彩的信仰活动及社会生活样式;四,围绕普遍存在的演剧祀神民俗,说明演剧与祀神活动的内在关联和互动关系,从演剧活动的仪式功能出发,分析了祠庙建筑神人同乐的设计理念,并将戏台建筑的多样化形制归结为功能对空间要求的矛盾和礼仪活动与民俗活动的矛盾,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具体社会环境决定了舞台建筑的形制选择;五、以解州关帝庙为例,通过现场观察其中进行的民俗活动类型及其与空间的关系,论述了祠庙建筑献享空间的社会化和娱乐化特征,同时,结合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分析祭祀礼仪活动中的“分享仪式”,对戏剧的供品性质及功能进行了揭示,并对其仪式功能进行了论述,从而说明了戏剧欣赏这一娱乐活动创造祠庙建筑场所宗教性的作用,并说明了祠庙建筑运用社会化手段塑造宗教性的空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祠庙建筑融世俗性与宗教性于一体的空间特点打下了基础。六、联系“礼乐复合”这一模式,对祠庙建筑的空间图示进行提炼概括,并对祠庙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中庸思想和人本思想进行了总结论述。
其他文献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住宅为居住活动提供物质以及精神场所,是人类对生存环境追求的反映。由于我国大部分领土都属于山地空间范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山地居住区的
当前,重庆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业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历史文化村镇进行休闲旅游,享受淳朴的乡村生活乐趣,放松心情,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感受历史文化村镇的魅力。另一方
气候是一个基本的环境因素,它影响着世界各地传统建筑的形成。气候、建筑材料、地形和社会文化差异等都会影响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的设计。  为了使传统聚落具有舒适的室内环
中国近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年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是一个见证民族危亡与复兴的年代。在这个年代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近代文人。他们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中脱颖而出,肩负
随着人们健康舒适理念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风作为居住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风环境不仅能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降低建筑能耗,而且
本文通过对ChristopherAlexander理论思想和建筑实践的发展及现状研究,以及对其理论发展与自组织理论发展的背景与内在联系的探讨,解析ChristopherAlexander的模式语言思想与自
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尔干村绿色庄廓示范民居工程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原生态社区规划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示范”的子课题之一。课题是由青海省建设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总储存量十分惊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工业用电、生活用电都出现了电荒现象,部分城市在用电高峰期采取分片供电、分区供
山东泅水县泉水众多,泉水赋予了城镇、村落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魅力。泗水县包含泉林泉群、石缝泉群、潘坡泉群、东岩店泉群、鲍村泉群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散泉。泉水与当地
高校作为我国的一类重要文化建筑,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新校区的建设模式,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可以从我国由最早的教会大学,到苏联模式的中轴布局大学,再到自由、有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