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建设问题一直是我国所关注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瞬息万变,随之而来的道德建设困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道德实践的两难抉择。当前社会现实中人们在道德实践上往往处于两难的窘境,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道德准则是人们心中的法则,也应该是现实行动的准则。但是,人们从道德实践中吸取的经验是坚守道德的人往往吃亏,而违反道德的人往往是幸运的。这使人们对道德良知的坚守失去信心,出现了知而不行或行之艰难的普遍社会现象。甚至,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由于利益的巨大诱惑,一些人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坚守。因此,分析当前社会现实中人们在道德实践上的两难窘境形成的原因,阐明作为社会的人对道德底线坚守的价值与实践路径,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造成道德行为践行遭遇两难的境地,关键在于人们道德信念的偏离和现实社会制度伦理环境的欠缺。一方面,在现实利益的诱惑、欲望的驱动、制度的模糊,人们道德信念偏离于人们本真的道德追求、认识和情感,人们内心深处没有形成一个坚定而牢固的心理约束机制,从而使人的内心不能形成有力的道德维系力量。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种种制度的缺乏和不健全,使道德信念和价值追求在现实利益的较量中消解,造成道德实践外化的无力。此外,我国传统伦理中的无欲求、不平等、重义轻利等的消极因素导致道德缺乏吸引力,从而阻碍道德行为的外化,也是道德道德实践两难抉择的原因之一。克服道德实践的两难抉择问题,倡导道德底线的坚守,就要求道德建设从低层次抓起,防止人的集体性“道德失范”与无意识的全面堕落。建立和培养道德底线坚守的内外环境合力,不仅需要个体道德信念的培养,也需要对公共权力起到约束的社会中间阶层或组织的积极力量,更需要社会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总之,道德实践两难抉择中道德底线的坚守,对于个人和社会品格的提升,和谐生存环境的创造,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