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境内的祭祀类建筑型制及其空间分析——以山西后土庙为例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ma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祀活动起源于上古时代却流传至今,寺庙作为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亦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直至新中国成立再到当今,寺庙数量骤减,这不仅跟历史国情有关,也跟人类意识形态有关。在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古城的格局往往阻碍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人类肆无忌惮的销毁各种古建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在经济高增长率的“完美”光环下,流失的却是古代建筑和文化的精髓。本文以古代祭祀建筑中的后土庙为研究对象,从后土文化、后土建筑的分布及空间特点、后土建筑的价值与保护这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力求得出后土建筑的布局规律,并展望其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后土文化起源于土地崇拜,久而久之,后土发展成为人格神。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拟在黄河岸边修建后土庙,此后,后土神祗由坛祭改为庙祭,并延续至今。从西汉汉武帝亲自祭祀汾阴后土祠开始,后土被正式列为皇家祭祀,经历千年之久,直至北宋宋真宗最后一次祭祀汾阴后土祠,后土才逐渐淡出皇家祭祀的历史舞台,转而变为民间祭祀。宋代道教系统吸纳后土神祗,并奉为“四御”之一,从此,后土被赋予了广阔的权利:山川、河流、大地甚至阴间均在她的管辖范围内。宋以后,后土的形象逐渐固定,并深入到百姓当中,成为百姓最为追捧的神祗之一。  后土建筑受后土文化的影响,在皇家祭祀时期,建筑型制及规模均为当时最高等级,现存于万荣后土祠的《宋代后土祠庙貌图碑》便可窥一斑。宋代以后的后土建筑由于趋向民间祭祀,其型制和规模均有降级,以现存的后土庙宇来看,基本以一进院和两进院为主,院落空间也有规律可循,均按“礼制”思想布局,主轴线上的建筑物依次为山门、戏台、献殿、大殿,其余的附属建筑均以对称形式布置。  山西境内现存的后土建筑数量不多,80%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这是因为万荣是后土信仰的中心。现存后土建筑中,有6处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便如此,还有好多有价值丰富的后土建筑没有受到保护,相关部门应给予适当的重视。关于后土庙的保护,笔者在论文最后章节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某些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不敢苟同。同时也提出观点:只有不断发展后土文化,后土建筑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
其他文献
在中国,生态问题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逐步展现。由于城市现代化的快速进展,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已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现今,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比起欧美国家更加明显
本课题是湖北省建设科技研究项目,同时也是“长江中部地区古城镇的调查与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与日本神奈川大学合作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湖北谷城老街历史地段历
坡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常见的屋顶形式,这一形式的广泛应用最初是因其具有结构稳定、气候适应性强等多方面的优势。后来,在建筑坡屋顶长期的发展中,坡屋顶的形态发生了一系列演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富增长迅速,社会对于个人财富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2007年《物权法》出台后,社会对于私人财产的关注度达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一直以来都满足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保护着人类免受风吹雨打。但是,建筑活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基本行为,又制造出很大的环境污染物,同时也消耗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承受着保护与更新的双重压力,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历史文化资源被破坏、城市文脉被切断等问题,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城
空间与政治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违法建设现象正好为考察这种内在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同时,对城中村违法建设问题的研究对于统
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自发建造现象。这些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经过专业设计、由普通民众出于本能而自行建造的物体,构成了城市面貌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如今,在建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土地资源越发紧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交通需求量日益加剧,但我国的实际状况是特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的交通堵塞严重。我国由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同时遵循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大多传统工业产业转型或倒闭,因此在改革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遗留的工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