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首先对西方各学派货币政策中利率机制的理论进行综述,阐明货币政策中利率传导机制和利率对经济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讨论从中央银行操作层面上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工具的几个问题.在凯恩斯之前的古典学派理论体系中,利率为使投资和储蓄二者趋于均衡的因素,即利率决定于储蓄需求和储蓄供给相等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包括对利率的调整能否顺畅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实现预期结果,重要的环节就是能否运用其货币政策工具灵活地调节操作变量,具体地说就是如其所愿地调节利率、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货币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等操作变量,能否灵活地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出现了很多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从2003年一季度起,为了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采取了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对冲"力度;针对某些行业贷款的窗口指导;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本论文经分析认为导致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缺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有:央行的多重目标、央行独立性和决策机制的特殊安排、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工具作用条件、利益分配格局等因素.根据以上对我国利率传导障碍的分析,本论文提出以下改善我国利率工具传导机制的对策.通过发展和规范货币市场,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市场建设为利率政策传导提供良好的场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利率工具传导渠道.大力推进银行体系改革及其资金运用结构调整,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通过产权的分散和产权边界的明晰,强化所有权的约束力,从而规范银行运作,促进利率传导主体和渠道的形成.积极加快利率市场化及其他改革,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通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制定和变动基准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通过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有机联系,使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发生同步变化,同时使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资本成本、财富和汇率,进而影响到投资、消费与净出口,使总需求发生变化,最终对国民收人、物价和就业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产生影响.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重塑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善,最根本还在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利率政策及金融变量的变化具有较为灵敏的反应,要提高企业投资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变量的弹性,提高传导的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有赖于我国企产权制度的改革、有赖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企业投资行为市场化、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