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体分层结构对单U管换热器周围温度场恢复的影响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zcar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供热制冷系统相比,地源热泵系统在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在我国以至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受气候特征及建筑物负荷特点的影响,地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应用时,存在着冷热负荷不平衡的问题,地源热泵的间歇运行可以减轻负荷不平衡导致的岩土体温度场剧烈变化。本文通过寒冷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实际工程搭建的地温测试系统,对地埋管周围的岩土体温度场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地埋管换热井与测试井之间岩土体温度场在恢复期内的变化差异,得出了岩土温度场的恢复特性规律。利用FLUENT软件根据实际岩土体温度恢复情况建立了考虑地热和岩土体分层构造影响的模型,着重研究了岩土体轴向分层和径向分层对岩土体温度恢复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知,地埋管周围岩土体温度的恢复受岩土体轴向分层影响较大,在地源系统的恢复期初期,位于增温带的岩土温度场主要受地热能影响,自下而上传热进行恢复,受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小;而位于变温带的岩土温度的恢复则同时受地热能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地埋管周围岩土体温度恢复主要是在恢复期前期和中期完成,在恢复期进行的10天各层地温恢复率为82%—94%,基本达到稳定温度,但和岩土体原始温度还有差距。全年间歇运行后,各层岩土体温度总体而言高于原始温度,平均相差0.47℃。本文将岩土体分层模型和不分层模型进行对比,从模拟结果可知,岩土体轴向各层岩土体热物性不同,使得各层岩土体温度恢复速率不同,温度恢复速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强风化砂岩层、卵石层、中风化砂岩层、湿陷性黄土层、黄土层(粉土),湿陷性黄土层、黄土层(粉土)比较容易出现热堆积。岩土体分层模型和不分层模型得到的岩土体温度分布情况不相同,分层模型的最终温度分布和实际温度分布一致,采用不分层模型的最终温度分布和实际温度分布相差较多,其分布在恢复过程中不变,各层温度略高于实测值。岩土体径向分层主要是由于人为选择回填材料的热物性与周围岩土体不同导致的,本文选取四种不同导热系数的回填材料进行模拟,分析其对岩土体温度恢复的影响,研究可知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对岩土体温度恢复的影响随时间不同而不同。在恢复期一开始,回填材料导热系数越大,越有利于地埋管内流体和周围岩土体的换热。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四种工况下模拟得到的岩土体温度相差越来越小,到第12小时,岩土体温度几乎相同;说明随着恢复期的进行,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对温度恢复的影响逐渐降低。因此仅考虑在恢复期,选择导热系数高的回填材料的意义不大。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和施工工艺的发展,大跨度空间结构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体育场、展览馆、机场和剧场等公共场所。并且随着跨度的不断增加,屋面材料越来越轻,导致大跨度空间结构对
相对于传统压实机械,冲击式压路机具有大得多的冲击能量和冲击力,因此具有一次性压实厚度大,影响深度大,上层冲压可以对下层再密实的特点。运用于新建工程土基施工,可以提高工作效
FRP加固砌体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多种优点,非常符合砌体结构加固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对FRP加固砌体结构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本文在本课题组FRP加固砌体数
近三十年来,各种类型的超高层和大跨建筑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跨度越来越大,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结构形式。与此同时,这些建筑结
钢—混凝土T形组合梁和型钢混凝土梁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组合梁截面构造形式,其受力性能和破坏形态非常相似,抗弯、抗剪和变形性能的分析方法也基本一致,便为建立适合这
新型中空夹层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外钢管采用不锈钢代替,内钢管采用碳素钢,采用用内钢管代替核心混凝土部分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构件。这种构件具有自重小、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一直是建筑工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30年来,结构形式日趋复杂,结构规模日趋宏大,超长超大现浇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量出现,再加上泵送商品混凝土施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不区分结构材料和结构类型,对建筑物采用单一的隐含结构影响系数(2.8125),对各种结构体系取相同的地震作用,钢结构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
随着土木建筑业的发展,桩基用量不断增大。现有的设计方法不完善,使桩基设计中桩间距较小,布桩较密,群桩效率低,造成浪费,所以对群桩基础工作性能的研究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
本文采用了摩擦摆这种减震方法,将FPS设置于维修机库支承柱列柱顶与屋盖结构连接的部位,代替屋盖的支座,使FPS装置的下部连接于各柱柱顶、上部连接于屋盖网架或大门桁架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