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三字经》通篇以简单的三字成句的结构形式,巧妙灵活地将涵盖了中国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为了使《三字经》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理解和接受,国内外一些翻译家和学者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学界对于《三字经》的英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都针对其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尚未深入其中蕴含的独特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以王宝童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字经》的美学价值在译本中得以再现的方式,以弥补学界对《三字经》英译研究的缺憾。翻译美学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研究,通俗地说,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即翻译的美学问题,帮助译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语际转换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刘宓庆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了翻译审美的三个组成要素,即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再现,并从形式审美系统和非形式审美系统两方面分析了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他认为形式审美系统包括语音层、文字层、词语层和句段层的审美信息,非形式审美系统主要研究原文中的情与志、意与象及其在译文中的传达。本文立足于刘宓庆教授的翻译美学理论,解析《三字经》的形式和非形式美学价值主要是通过哪些翻译手段在王宝童英译本中得到再现的。全文主体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翻译美学理论的历史成因和发展进程,并基于刘宓庆教授关于翻译美学的观点,重点介绍翻译美学的审美构成,即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再现。第二章在对审美客体的形式和非形式审美系统进行重点阐述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三字经》在声音、形式、意义方面的形式美学价值,以及意象、情与志方面的非形式美学价值。第三章阐释王宝童译本主要是借助语音代偿的方式再现《三字经》的音韵美,利用结构形式的不断调整再现其独特形式美学价值,通过语言信息的顺利转换再现其意义层面的美学价值。第四章解析译文通过直译或音译的翻译手段直接再现历史人物和具体事物意象的美学价值,而历史文化典故的意象美学价值主要是在意译的解释说明过程中得到再现的;对于情与志层面的美学价值,译文主要是结合归化和异化灵活地再现蕴含于伦理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情感价值,通过直译或意译加脚注的方式对蕴含于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史典籍文化的情感价值进行补充说明再现。在翻译策略的指导下,《三字经》的美学价值在王宝童英译本中得到了顺利再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美学价值是能够在译本中得到成功再现的,且翻译美学理论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美学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