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线头影测量方法产生最初用于研究人类颅颌面生长发育,后逐渐发展成为对颅颌面畸形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重要辅助的工具。临床常用的头影测量方法大多数是建立于直角坐标测量体系,且各有其独特应用价值和适用范围。根据物理学知识,描述空间某物体的变化应该包括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而多数传统方法难以同时提供颌骨软硬组织标记点的生长方向和生长距离量的全面信息,为弥补这一不足,曾有一些学者将极坐标体系引入头影测量分析研究,并取得一些有益的成果。本文研究目的,是在已有的方法学基础上,经改进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极坐标测量分析法,并尝试在Twin—Block矫治下颌后缩患者疗效测量分析中进行应用,进而检验本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探讨其独特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对Twin—Block矫治骨性下颌后缩畸形疗效的测量分析,初步探讨极坐标测量方法对于正畸疗效评价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⑴选择2007年到2009年在惠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使用Twin—Block治疗完成的病例34例,随机选取患儿合作良好达到预期疗效的青少年病例20例,男女各10例(10—14岁)。选择标准: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牙合)早期,手腕骨诊断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期前,磨牙完全远中关系,角ANB≥7°。应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平均疗程12个月2周。疗后磨牙呈中性或轻度近中关系,前牙覆盖<3mm,ANB角<5°,下颌后缩面型改善明显。根据治疗情况把患者分成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⑵以蝶鞍中心点(S点)为极坐标原点,前颅底平面(S—N)作极轴,建立极坐标测量体系。选取七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颌骨标志点A、Ptm、B、Po、Gn、Go、Ar,待测点到极坐标原点的连线为称为极径,连线距离即为极径值(用ρ表示,采用mm为单位)。极径与极轴之间的夹角称为极角(用θ表示)。设定从极轴起顺时针方向的极角为正值,反之为负值。用此测量体系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分别进行定点和测量。⑶使用WinCeph8.0测量软件编写需要测量的14项测量项目,采用本极坐标测量体系分别对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分别进行定点测量分析,测量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各标志点的极径和极角的大小,每张X片测量三次,并求其均值。⑷测量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前后的极径和极角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是否有统计意义改变。对A点和B点的改建量和角度分别进行独立T检验,分析其相对位移量和方向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①A、B、Po、Gn、和Go点治疗后极径增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颌骨前界和下颌骨前界、下界疗后发生了生长性移位。Ar与Ptm点极径未发生改变,说明上、下颌骨后界位置无明显改变。②代表上颌骨前界的A点的极角治疗后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点发生顺时针生长。下颌骨5个标志点B、Po、Gn、Go和Ar治疗前后极角未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表明在此极坐标体系中,下颌骨原有的生长方向无明显改变。③代表颌骨前界的A点和B点的位移量和改建方向对比有显著性统计差异,能够有效解释功能矫治对患者颌骨影响的差异。
结论:⑴建立以蝶鞍中心S点为极坐标原点,以前颅底平面S—N为极轴的极坐标头影测量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⑵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可以对颌骨标记点的生长量和生长方向做出较为准确表述,从生长发育角度客观地反映颌骨生长改建的特征,可与传统测量项目共用,相互补充,显示出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⑶极坐标测量分析也表明,Twin—Block主要通过促进下颌骨的生长来改善上下颌骨失状不调的位置关系,而没有通过抑制上颌骨的生长来改善下颌后缩患者的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