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苗族服饰作为该民族文化的外在符号,蕴含着苗族的历史记忆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依据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服饰演变的时段特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代以来五个时段,对苗族服饰历史文化地理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缘起,并进行学术史回顾和研究现状分析,讨论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梳理清代以前苗族服饰的时空分布及其差异。先秦时期长江中游两湖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服饰作为该民族文化的外在符号,蕴含着苗族的历史记忆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依据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服饰演变的时段特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代以来五个时段,对苗族服饰历史文化地理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缘起,并进行学术史回顾和研究现状分析,讨论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梳理清代以前苗族服饰的时空分布及其差异。先秦时期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苗族先民的服饰为传统的上衣下裳式,上衣应为斜襟左衽式,下裳着裙。汉代时岭南一带苗族最先发现穿着无领无衽的贯首衣,该上衣形制仅在小范围内流行。另外,通过对西汉出土墓葬的研究发现,西汉时期长沙地区苗族先民穿着长裙至脚踝,而上衣则变为右衽,这明显是汉化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湖北为中心,涉及今河南、四川、湖南、江西地区的苗族先民则普遍穿着短裙。至唐宋时,苗族传统的百褶裙、百鸟衣出现文字记载,此后上穿贯首衣、下着百褶裙成为苗族女性的主要服饰。另外,贵州境内苗族男性受到汉族影响率先弃裙穿裤。甘肃、青海地区苗族服饰则出现披毯为饰的现象。元明以后,苗族区域内服饰差异更为复杂,以贵州为典型,整体上黔东南、黔南地区苗族男性上衣左衽短衣,下着短裙;女性上穿贯首衣,下着百褶裙,有长短两款,短款裙内再套长裤。安顺境内苗族男性着长裤,女性穿筒裙。湖北恩施一带苗族女性于上衣外再加一件类似于肚兜的装饰,称为“包肚”。第三部分叙述清代以来苗族服饰的地理分布以及差异。根据服饰的汉化程度,可将苗族女性服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服饰古制保存最为完好,又以下裙为依据可分为(一)百褶裙区,分布最为广泛,湖北、四川、贵州、广西、海南岛地区皆有;(二)筒裙区,湖北遂宁,云南的邱北、罗平妇女多穿以筒裙。(三)花裙区,主要分布在云南永绥县、贵州黔东、四川一带。第二类为湖北咸丰、恩施,广西西融等地区。穿斜襟或大襟衣,下装改穿裤,但裙子并没有被完全抛弃,遇到传统节日时仍会穿裙或裙、裤套穿。第三类苗族服饰汉化最为彻底。湖南保靖、黔阳等地区,男女穿着皆与汉族同。第四部分对清代苗族服饰区进行划分,揭示影响苗族服饰地理分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以苗族服饰的色尚、襟领式以及长短式为依据,将清代苗族服饰地理区划分为:黔中大襟装区、黔南贯首衣区、黔东南对襟装区,每个区内再细分不同式,其中以大襟装区分布最广,几乎涉及贵州的整个中部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两种因素影响了苗族服饰的地理分区。自然因素方面,气候直接影响服饰原料的选择以及形制,而服饰的形制又体现出服饰对于地形环境的适应;人文社会因素方面,移民、政策与其他民族服饰习俗促进苗族服饰发生变化。第五部分为结语,从苗族服饰经的历史变迁过程、影响苗族服饰区域差异形成的因素、苗族服饰反映出民族认同感三个方面深化对本文的认识。
其他文献
<正>11月7日,省纪委监委机关召开传达学习会议,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王拥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王拥军指出,全省纪检监察机关要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笃学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要求,把握纪委监委在管党治党中的职能定位,忠实
目前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专业的教育培训模式已经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和新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旅游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效率,不利于对中职学生进行注重实践技能的教育。情境教学法以新颖的方式创设情境模拟练习,相互评价,使中职学生不再排斥课堂,而是真正爱上课堂。学生从演示和实践练习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协作学习和创造的能力。经过笔者
作为教学新形式之一的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中等职业教育是中职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因此,将微课应用到中职课程教学中,对培养中职学生,提高中职课堂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在对中职学校实地考察后,发现中职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兴趣低下”、“教学内容升级缓慢”、“教师为主体、互动少”、“填鸭式”等教学问题。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提高中职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作为与普通高中平行的中职院校的地位愈发凸显。《经济学基础》作为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名词、模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此时CBL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对浙江金华某中职学校实地调查后发现,CBL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探讨改善CBL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应用的对策。首先,在阐述了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近年来教学信息化产物,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载体,逐渐受到中等职业旅游学校的重视。然而,目前中等职业旅游学校的教学模式仍较为传统,SPOC等信息教学技术运用不够普遍。《中国旅游地理》作为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旅游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将基于SPOC构建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更好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设计,对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储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该文主要围绕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指出储能技术搭配系统中其他技术,能够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持,并实现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处理。以供参考。
近年来,公交司机群体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因公交司机职业的特殊性,恶性事件较一般事件的影响覆盖面广,对个体、乘客、交通参与者、社会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事件结果性质恶劣。构建公交司机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编制公交司机心理危机预警问卷,开展公交司机心理危机预警特点研究,便于发现公交司机中的易感个体,对于保障公交司机身心健康、维护公交行业形象、提升公交司机工作效率以及保障城市公交出行的安全和稳定,具有十分重
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效果关乎会计事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受“互联网+”和疫情影响,高质量开展《基础会计》线上教学成为热点与难点,本论文通过对中职《基础会计》线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多维度分析,从中找出《基础会计》线上教学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构建高质量线上教学的保障体系。首先,通过分析线上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阐述了本次研究目的和价值。其次,针对中职《基础会计》线上教学的研究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促进银行的持续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于银行人才培养的专门研究较少,学者们更多关注于银行的经营发展状况、制度建设等问题,本文选取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本地商业银行人才培养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查阅档案馆未刊档案和民国期刊杂志等一手资料,以期对重庆银行业现代化进程的研究有所贡献。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银行的人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