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M.库切是南非历史上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兼具后殖民性与后现代性。他“没有两部作品采用了相同的创作手法”,但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其中,那就是“他以众多作品呈示了一个反复建构的模式:盘旋下降的命运是其人物拯救灵魂的必要途径。他的主人公在遭受打击、沉沦落魄乃至被剥夺了外在尊严之后,总是能够奇迹般地获得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本文以这句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为发散点,结合库切的小说与《圣经》文本,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托,研究库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挖掘库切小说与《圣经》文本之间的联系,探索其运用《圣经》原型写作的原因及意义所在。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神话——原型批评。这一章对本文的理论依据,即原型批评理论进行界定。这一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原型批评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神话”与“原型”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以《批评的剖析》为基础介绍弗莱的原型理论,并简要说明原型理论与文学、《圣经》的关系。第二章:库切小说中的《圣经》人物原型。本章从替罪者的形象,受难者的形象,迁徙者的形象三个方面对库切小说中的《圣经》人物原型进行分析,把这三个原型形象分别与库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借此发现其中的联系。第三章:库切小说中的《圣经》结构原型。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文学的“U形结构”,第二部分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介绍《圣经》中的“U形结构”,第三部分以库切的小说《耻》为蓝本,以“乐园——犯罪——惩罚——忏悔——得救”为线索,分析库切小说与《圣经》相似的结构。第四章:库切小说中《圣经》原型的置换变形。本章以弗莱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一书中提及的,认为可以涵盖整部《圣经》的五个意象:乐园意象、牧放意象、农业意象、城市意象以及人类生活相关意象为落脚点,分析库切小说中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变形,并归纳出这些被置换变形的原型都具有后殖民的特点。第五章:库切小说中《圣经》原型存在的原因与意义。这一章主要分两个部分,是论述库切小说中《圣经》原型存在的原因,一是论述库切运用《圣经》原型的意义。库切小说运用《圣经》原型,并对其进行置换变形,是与他从小接触的变质的宗教环境,青年时代置身的文化环境,以及作为一名流散作家特殊的文化身边不可分割的。这些现实原因影响了他今后的创作,使他在小说中试图以犹太教弥赛亚救赎的逻辑来为西方现代人浅薄的道德感寻求出路,并塑造了一系列“南非神话”,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的二元对立。结语部分归纳了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其要点,总结了本文的核心论点:库切对《圣经》原型的运用及置换变形,不仅使其作品具备了宗教意蕴,达到了他的写作意图,也使《圣经》原型与当代语境融合,散发出时代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