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时任务,形成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只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山东半岛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最先发展起来的区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因此,结合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变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的角度,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在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韩国、日本、长珠三角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比较研究。论文还结合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对山东半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适用于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山东半岛的地域特点和现实条件,构建了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种模式,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六各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基本理论,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全面把握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JxL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解,即“富、美、安”。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的角度,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比较研究,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长珠三角新农村发展的历程、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以山东半岛和韩国、日本、长珠三角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以上三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最终得到启示。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首先对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狄色关联度法构建了涵盖五方面22个指标的山东半岛新农村的评级体系。针对评价体系,搜集山东半岛7地市农村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得出7地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并从区域评价和要素评价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模式构建,根据上一章的分析,结合比较研究,探索构建了适合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种模式。第六部分是对策,针对上述的评价分析和构建的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