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化,造成了大量土地被征用。在这一征地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再加上相关机制的缺失、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自身能力的不足,致使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不断地增多。目前,沈阳市正在建设蒲河经济带,打造沈阳新母城,以进一步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沈阳城市化率已接近70%。在这一城市化的过程中,当然也伴有大量农民失地现象的存在。对于失地农民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很多研究是从宏观的制度或政策的分析和阐释,较少对失地农民城市身份适应困境进行考察。失地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不仅是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剧烈社会变迁,更要面临着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巨大困境。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在新的环境中,城市的生活基础、谋生手段以及日常行为习俗等方面对他们都是比较陌生的。面对自己身份的模糊不定,再加上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原有市民的排斥,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身份。如何使失地农民适应身份的转换他们市民化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难题。而这些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该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则是以社会距离理论为依据,借鉴郭星华教授对其分解的三个层面,在本研究中,将社会距离理论量化为向往、矛盾排斥和融入三个维度,对失地农民身份适应过程进行探究。本文的研究类型属于以定性研究为主,运用个案访谈法对沈阳市皇姑区北四台子失地农民进行是实地访谈,以社会距离理论为研究视角,去探讨失地农民市民身份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他们的适应现状、矛盾的心理,向往与排斥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身份转变的影响,使其能够真正的以市民身份融入城市社会。本研究的结构及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阐述选题的缘起及意义、相关文献及理论依据的梳理以及对本研究过程的描述,说明本文是以失地农民身份适应为文章主线,社会距离理论为研究视角,对本篇论文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描述;第三部分是主要从失地农民对市民身份和城市归属认同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主要是分析失地农民身份适应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失地农民对身份的无奈。第六部分也就是本文的结论,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体概述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