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为依托,研究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穴效应,探讨治疗方法、经穴配伍对经穴效应的影响,验证临床常用配伍的疗效,初步探讨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枢效应机制。
方法:
1.实验一: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经穴效应的影响。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电针组、隔药灸组都选取临床常用穴位上巨虚(双侧)进行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也做与治疗组相同的固定,但不进行任何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远端结肠5cm。采用HE染色、Envision染色等技术与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结肠病理学改变、肠三叶因子(ITF)、白介素-8(IL-8)的表达情况。
2.实验二:探讨经穴配伍对经穴效应的影响。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天枢组、大肠俞组、上巨虚组、俞募配穴组、合募配穴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天枢组取天枢穴(双侧)隔药灸;大肠俞组取大肠俞(双侧)隔药灸;上巨虚组取上巨虚穴(双侧)隔药灸;合募配穴组取天枢穴、上巨虚穴(均双侧)隔药灸;俞募配穴组取天枢穴、大肠俞穴(均双侧)隔药灸:正常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同步饲养,进行与治疗组相同的固定。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远端结肠5cm及大鼠下丘脑,采用髓染色、Envision染色等技术与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结肠病理评分,观察下丘脑外侧区中IL-4、IL-10、IL-12、IFN-γ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实验一: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粘膜保护因子ITF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隔药灸组ITP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P<0.05),其中隔药灸组ITF的表达高于电针组(P<0.05),接近正常组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致炎因子IL-8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隔药灸组IL-8表达显著下降(P<0.05),但隔药灸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其IL-8的表达接近正常组水平。
2.实验二: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差,体重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根据大鼠结肠黏膜损伤评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黏膜损伤严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俞募配穴组、合募配穴组黏膜损伤评分低于单穴组(P<0.05),两个配穴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IL-4、IL-10在各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各治疗组IL-12在大鼠下丘脑外侧区表达显著升高(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IFN-γ表达显著升高(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IFN-γ表达下降,其中天枢组、上巨虚组、俞募配穴组、合募配穴组IFN-γ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
结论:
1.隔药灸上巨虚产生的经穴效应优于电针。
2.抑制炎症因子IL-8的释放,促进结肠黏膜修复因子-肠三叶因子的释放是电针、隔药灸上巨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穴效应之一。
3.俞募配伍、合募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病理组织学改善作用优于单穴,提示经穴配伍是影响经穴效应的重要因素。俞募配伍、合募配伍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的经穴处方,合理的经穴配伍能够产生协同作用。
4.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下丘脑外侧区IL-12和IFN-γ表达增加。
5.上巨虚、天枢、上巨虚配天枢、天枢配大肠俞均能降低下丘脑外侧区IFN-γ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