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索非布韦(SOF)+达卡他韦(DCV)、索非布韦(SOF)+雷迪帕韦(LDV)及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利巴韦林(RBV)三种方案在治疗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观察三种方案对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并预测对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为临床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9例于2015.01.01-2016.01.01期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丙肝肝硬化患者,收集的病例按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如下三组,病例组SOF+DCV组、SOF+LDV组以及对照组PEG-IFN+RBV组。全面收集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SVR24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1、SOF+DCV及SOF+LDV两组SVR24率分别为94.6%及93.3%。IFN+RBV组SVR24率仅为35.3%。SOF+DCV组及SOF+LDV组的SVR24率显著高于IFN+RB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SOF+DCV和SOF+LDV两组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0%和26.7%,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疲劳,头痛,恶心,没有观察到显著的不良反应及终止治疗的患者。IFN+RBV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2%,显著高于病例组(P<0.001);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患者有3例,占8.8%;血液学异常(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01)。3、IFN+RBV组ALT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且治疗不同时期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数值在治疗4周后较2周时显著升高,2周及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ALB数值在治疗2周及4周后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2周及4周升高,P<0.05;TBIL数值在治疗2周及4周后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2周及4周下降,P<0.05。4、SOF+DCV组及SOF+LDV组ALT、AST及TBIL数值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不同时期的治疗与前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数值在治疗2周、4周及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结束后较治疗4周时升高,P<0.05。5、IFN+RBV组PCIII数值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02;SOF+DCV组PCIII及HA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值分别为0.043、0.026;SOF+LDV组PCIII、HA及LN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值分别为0.036、0.048和0.010。6、SOF+DCV组初治及经治患者的SVR24率分别为93%和94%,代偿组及失代偿组的SVR24率分别为95%和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3及0.534);SOF+LDV组初治及经治患者的SVR24率分别为100%和92%,代偿组及失代偿组的SVR24率分别为93%和100%,P=0.497及0.402。7、SOF+DCV组ALB、PLT、TBIL三者的OR值分别为2.74、2.08及0.66。结论1、在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面,DAAs联合治疗方案比PEG-IFN+RBV具有更好的疗效及更高的安全性。2、DAAs可以显著改善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3、初治与经治、代偿或失代偿性丙肝肝硬化与SVR24率无明显相关。4、ALB>35g/L、PLT>100×109、TBIL<21μmol/L可能为SOF+DCV方案获得SVR24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