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3月28日,伪维新政府正式成立。伪维新政府邮政司和民国初期设立的邮政司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傀儡政权,它对沦陷区的邮政管辖监督名不符实。从1938年到1940年初,伪维新政府先是逐渐恢复因战事而停滞乃至内迁的邮政局所,继而在此基础上对邮政进行相应的整顿,力求邮政的恢复。伪维新政府对于沦陷区邮政的恢复,实际上为汪伪邮政发展打下了基础。汪伪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以1943年为界限,邮政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伪交通部时代和伪建设部时期,两个时期的邮政发展各有特点。伪交通部时代,伪邮政司的设置和职权类似于伪维新政府时期的邮政司。此外,便是因战事而设立的邮政总局驻沪办事处,汪伪另设立了一个政治意义考量的邮政总局筹备处。汪伪交通部时期邮政发展情形,可从当局收回对于邮政总局驻沪办事处的指挥监督之权、邮资的增加、航空邮件、邮件寄递与交换等方面一探究竟。汪伪建设部时期,邮电司取代了邮政司。经历邮政调整之后,邮政总局驻沪办事处的实权为日人所把握。不仅如此,各地邮政局所中形形色色的日人充斥其中,日人的影响逐渐加重。汪伪对英美宣战后,与日本步调渐趋一致,邮政发展被绑上了战争机器,邮资增加是常态,与英美等敌对国家停止通邮,以及邮件的检查等,均是战争背景下的特征。邮政调整案是日军控制汪伪邮政的最直接体现。正是经历了邮政调整,日军才借口所谓“大东亚战争”的发展,逐渐将势力伸向了汪伪邮政的实权部门。调整要点主要包括人事方面的变动和军管理的解除两点,而调整后的邮政复兴是企图通过借款来实现的。邮政调整案的意义在于详细剖析了日军对于汪伪邮政的实际把控情形。总之,汪伪邮政实际上经历了纵向的伪维新政府、汪伪交通部时代、汪伪建设部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横向上则表现在行政组织系统与具体邮政业务、邮政经济、邮权以及邮政调整等方方面面,而汪伪时期的上海邮政则是整个汪伪邮政的缩影。因战争而建立的汪伪政权在邮政的发展方面表现出的傀儡性质与日军的实际控制特色是一致的,同时,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深入,汪伪邮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因而,从汪伪的邮政发展中,看到的是该时该地的战争、政治、经济以及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