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东北德兴地区地处扬子地块、华夏地块与华南中部造山带的交接部位,经历了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各旋回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也是重要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带。本文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前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各类地质-矿产专题调研资料,以多岛洋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根据地层、岩浆岩、构造特征及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将本区划分为修水—祁门构造单元(被动大陆边缘)、乐平—歙县构造混杂岩亚带(弧后盆地)、万年构造单元(弧间盆地)、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亚带(火山弧、弧后盆地)、怀玉构造单元(岩浆弧)、东乡—龙游混杂岩亚带(弧后盆地)、北武夷构造单元(被动大陆边缘)等。认为:(1)、中元古代早期至晚期(>1000Ma),赣东北地区存在着两大古陆,其北南分别为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被动大陆边缘,其之间为一个古华南多岛洋。随中元古代末期(约1024Ma),古华南多岛洋开始关闭,形成乐平—歙县火山弧—弧后盆地、万年弧间盆地、赣东北弧后盆地、怀玉岩浆弧、东乡—龙游弧前或前陆盆地。900~850Ma,整个古华南多岛洋最终关闭,其中弧后盆地、岩浆弧的物质形成了赣东北地区铜、金的重要矿源层。(2)、华力西—印支期:造成石炭系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接触面有利于随后矿液渗流、充填交代。此时伴随同生断裂有间歇性火山活动,形成石炭系多层火山熔岩夹层。有关建造不仅使岩层物理、化学性质有利赋矿,而且有同生铜多金属硫化物不同程度的聚集,为上叠拗陷型的沉积—火山喷流—热液叠改铜矿系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燕山期斑岩铜矿的形成。(3)、燕山期:太平洋壳板块再度强烈向欧亚板块挤压俯冲,进一步对原已形成的断裂进行了强烈的改造,同时,并控制了相应的陆相碎屑—火山碎屑沉积建造和岩浆建造。随着各类岩浆的侵入与火山喷发及对早期弧后盆地的构造—热液叠加,构成赣东北地区铜、金的极为重要的成矿时期。
通过分析认为:(1)地层条件:测区Au矿源层为张村岩群—双桥山群海相火山—沉积岩系(拉斑玄武岩建造、黑色页岩建造、深水浊流复理石建造)、荷塘组(黑色页岩建造)和鹅湖岭组陆相火山岩系(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含Au丰度较高。其中尤以张村岩群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与Au成矿关系最为密切;赣东北含铜矿源层主要有张村岩群、石炭系。(2)岩浆岩条件:区内最为发育且与Au、Cu系列成矿作用最为密切者为燕山早期Ⅰ型花岗岩岩浆活动,成矿岩体主要为次火山相和浅成—超浅成相,形态为小岩株、岩墙和岩脉。成矿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幔源—壳幔混合源。(3)构造条件:印支期以来,即伴随岩石圈减薄,必定导致原盆地闭合的构造缝合带拉张,导致软流圈物质与能量注入,形成障公山东西向燕山期花岗岩带;塔前—赋春北东向燕山期中酸性斑岩带;善坑—邦彦坑北东向燕山期中酸性斑岩带;银山—铜厂北东向燕山期火山岩—中酸性斑岩带;进贤—横峰东西向燕山期花岗岩带。相应形成(1)修水—祁门构造单元的三堡Cu、Pb、Zn矿(中型),大背坞Au矿(中型)等一批Au矿点。(2)乐平—歙县混杂岩的月形Cu、Pb、Zn矿(小型),朱溪Cu矿(小型),游汀、新田、山枣岭Au矿点等。(3)宜丰—歙县混杂岩的虎家尖变质热液型Au、Ag矿点。(4)万年构造单元的火山热液型银山大型Ag、Pb、Zn、Cu、Au多金属矿,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与岩浆热液叠加型的乐平花亭大型Pb、Zn、Au、Mn矿,及一批Cu及多金属矿点。(5)赣东北蛇绿混杂岩的德兴斑岩铜矿的铜厂、朱砂红Cu矿,古汊毒砂Cu、Pb、Zn矿(小型),小贺毒砂Cu、Pb、Zn矿(中型)以及一批Au矿点,Cu、Pb、Zn矿点等。
本文通过赣东北德兴地区成矿有利地层、岩浆岩、构造分析,结合典型实例,阐述了构造控制岩浆岩、导矿、控矿及容矿作用。首先,不同的板块构造部位或类型,其构造—岩浆—沉积—成矿的地质作用各有差异。对应于调研区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成矿潜力,尽管许多成矿时代都是燕山期,但不可否认早期形成的板块构造类型及边界,对其垫定的成矿基础:是由燕山期形成的壳源成矿物质及热液与古华南多岛洋关闭时,其弧后盆地或岩浆弧的早期幔源物质混合,破碎且构造混杂的早期弧后盆地构造缝合带是主要的导岩、导矿构造,燕山期形成的中、小型构造起着控矿及容矿作用。金矿以张村岩群地层加韧脆性剪切断裂为其主要成矿模式;铜矿以深大断裂旁的燕山早期花岗岩类加石炭纪黄龙组或燕山早期花岗斑岩加张村岩群地层为其主要成矿模式。
本文最后对调研区进行了初步成矿预测,认为德兴银山—铜厂、马塘尖—万年虎家尖最具铜、金成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