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问题作为当代社会和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这些研究者中,美国教育哲学家简·罗兰·马丁是首屈一指的,她提出的“性别敏感教育"思想在欧美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较而言,在中国语境中马丁及其思想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论文以性别敏感教育为中心,从思想缘起、教育概念、教育目的、学校改进等四个方面出发,系统地呈现和评析马丁的教育哲学思想,并讨论其对中国学校教育的启示意义。作为女性,“不在其列”的生活和学术经验使马丁走向性别的视角。接着,在批判柏拉图的性别中立教育和卢梭的性别化教育的基础上,马丁提出“性别敏感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活动要敏于关注性别的自然差异以及社会意义,把握既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根源和后果,并采取在性别上更具包容性的措施,以实现性别的公正。根据这个理念,马丁进一步对彼得斯、沃斯通克拉夫特、比彻尔、吉尔曼等提出的“受过教育的人”的典范进行了批判,重构了受过教育的人的典范,认为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是“完整的人”,是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和社会繁衍过程的人,是懂得“3Rs”和“3Cs”的人。而在学校建构上,马丁通过再现杜威和蒙台梭利有关家庭和学校关系的讨论,揭露了传统自由教育的弊端,阐明了从“学校之屋"转向“学校之家”的必要性。她认为,“学校之家”的建构应该让学生学会关爱,建立关爱的文化氛围,搭建包容性的课程,以及提高对隐性课程的认知。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马丁的性别敏感教育也受到了陷入本质主义和走向浪漫主义的质疑。尽管如此,在中国语境下,这一思想仍然对学校教育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