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在中古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两个副词词尾“自”和“复”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整个汉语史,以历时的眼光探讨“自”“复”的词尾化历程,并尝试解释其词尾化的语义基础、句法环境、动因与机制及其由盛到衰的原因。文章主体由以下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等。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自”的词尾化历程及相关问题。词尾“自”是由“自”的己称代词用法发展而来的。“自”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复指主语或强调动作行为由主语发出。随着语言的发展,“自”与主语之间距离扩大,回指、强调功能减弱直至消失,“自”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受双音化趋势的影响,“自”通过代词并入,依附于其前的副词性成分,降格为仅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词尾。在类推作用下,“自”的构词功能进一步增强,呈现出类化趋势,从而产生了一大批“X自”形式的双音节副词。到宋元时期词尾“自”的使用频率降低,使用范围缩小,成为惰性语素,到现代汉语中“自”的词尾用法仍保留在少数词语中,如“徒自”、“枉自”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复”的词尾化历程及相关问题。词尾“复”是在与“又”同义连用共同作状语的句法环境中虚化而来的。“又”与“复”定位高频共现、逐步凝合为一个双音节的同义复词。而“又”的语法功能涵盖了“复”的语法功能,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吞并了“复”的语法功能,“复”意义脱落,虚化为词尾。“复”自身表意的单纯性、位置的后置性使其不同于同时期的重复副词“又”“再”,成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副词词尾。“复”到宋元时期使用频率降低,使用范围缩小,到明清时期完全消失,这可能与“复”自身语义较实以及后起词尾的竞争有关。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自”和“复”作为词尾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一、语法功能相似;二、不受阻断效应制约;三、构成的双音节词以副词、连词为主;四、构词的不稳定性;五、不改变词的类别;六、“自”“复”出现的非强制性;七、其词尾化与状语复杂化有关。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一、“自”“复”虚化的句法环境和路径有差异;二、与情态副词搭配范围有很大不同。第四部分主要探讨“自”“复”词尾化所共有的动因与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特定的句法环境;二、“自”“复”功能的悬空;三、双音化趋势以及语音的组块化;四、使用频率的提高;五、结构的重新分析;六、类推。最后一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文章整体做一个简要地概括,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