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知识问题似乎是学校教育永远也无法绕开的一个基本话题。从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到19世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再到20世纪中后期阿普尔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课程知识就一直是人们的提问对象。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知识的变革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知识的变革不是一种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纯技术和心理的活动,而是一种价值负载的活动。课程专家从社会现有知识总体中选择合法的、适当的知识编进课程,这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本质上它是意识形态的抉择,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基于一种价值的选择之上。可以说,一定的课程文本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制度性文化的体现。我们在何种程度上理解知识确实影响着我们如何进行选择,正是人们对知识看法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价值理念。
本论文从初中人文类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的文本分析,以及课程课堂教学的实例分析两个层面探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人文类课程知识特征及其价值取向。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们的课程知识在价值理念上存在着设计和实施层面上的不一致现象,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知识价值取向背离了课程知识中所给定的、期待的各种“意义”。最后,基于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偏离现象地具体分析,从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的角度和视野出发对初中人文类课程知识价值取向的实现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