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中的性、性别及婚姻、家庭观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yu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约》这一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新约》文本展开了再阅读、再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约》中的性、性别、婚姻、家庭观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等问题展开了具体地分析与论述,并较为概括性地分析与阐述了这四者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期勾勒出《新约》文本中性、性别、婚姻、家庭观的全貌。同时也从其对历史文化产生的影响方面,具体分析了《新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指出了《新约》中的性、性别观念以及性规范、婚姻家庭观念对于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所产生的具体冲击与影响。具体说来,全文由论文主体五部分及导论、余论共七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针对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重难点问题、创新与不足、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进行了概述。余论部分就当前的性、性别、婚姻、家庭问题以及四者相互影响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并提出了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论文的主体结构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基于对《新约》文本的主要分析,阐述了《新约》对性的一般认识,以及针对性行为所提出的一般规范要求。首先,分析了身体与性别、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身体与二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身体是划分性别的依据,性是身体的机能。身体乃是为上帝所创造,因此在上帝面前要避免接触不洁净的事物;要控制自身的欲望以保持身体的洁净。其次,针对性这一问题,主要从生理、社会、心理、伦理道德四个层面具体阐述了《新约》对性的几重界定,认为性并非单纯的个体的生理、心理需要,而是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的综合体,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到管理与控制的范畴。最后,针对性的管理与控制问题,综合《旧约》与《新约》的各观点,分析了性规范的五点基本内容,即不可奸淫、禁止乱伦、保持贞洁-忠贞、惩戒淫乱以及自我控制的主张。总的来说,性乃是人类的本性,在性欲的促使下,人可能为恶,因此为了避免人类作恶而能够谨守上帝的旨意,就必须控制人类的性行为、性欲望。
  第二部分,针对《新约》中所包含的性别观念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在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性别乃是生理差异与社会差异的统一,而且生理差异是先天的,社会差异却是后天造成的。其次,认为《圣经》乃是男权话语的产物,并基于此而就《旧约》与《新约》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角色展开了分析,认为从《旧约》到《新约》的发展过程中,男性话语下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次,从性别对等的角度,分析了男性对自身的认知与理解,相较于女性被排斥、被惩罚的形象与从属角色,男性多数是值得褒扬的形象并始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最后,依据于对《日约》与《新约》中相关主张的分析,认为在《旧约》中所充斥的多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等级观念,而在《新约》中却更多地体现出男女平等的诉求。这一主张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四福音书”中耶稣所倡导的归信上帝“成为一体”的主张以及保罗所提出的基于性别差异的平等观点。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新约》中的婚姻观及其对婚姻提出的相关规范要求。首先,基于《旧约》与《新约》的具体分析,论述了婚姻得以存在的理由,通过婚姻,男女建立确定的关系,能够在生活中彼此互助;通过婚姻,男女结合成为一体生养与繁衍子嗣以使血脉得到延续;通过婚姻,个体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也避免了淫乱;通过婚姻,男女双方的子女也具有了确定的继承人身份。其次,从一般的意义上论说了婚姻的内涵,并分析了婚姻形式从《日约》中的一夫多妻制到《新约》中的一夫一妻制的演变,而且还具体分析了《新约》中保罗针对信徒所提倡的独身与寡居问题。对保罗而言,为了能够全身心地将自身奉献于上帝,独身或寡居才是更值得褒扬的。最后,具体分析了《旧约》、《新约》中针对婚姻问题所提出的具体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允许异族通婚,《旧约》出于信仰的忠贞而强烈禁止异族通婚,在《新约》中则渐趋允许异族通婚,客观上扩展了信徒数量;对婚约缔结与婚礼仪式的相关规定,《旧约》突出父母在男女双方婚约缔结中的作用,《新约》更倾向于考虑男女双方的个人意愿,认为举行婚礼仪式对建立婚姻关系是必要的;是否允许离婚和再婚,《新约》出于对婚姻不可拆散性的认识,而对离婚、再婚进行了限制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就婚姻问题而言,《新约》并不持积极的、肯定的态度,认为婚姻家庭对于信徒来说乃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而只不过是出于对现实社会各方面需求的考虑,才肯定了婚姻存在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主要就《新约》对家庭的认识与规定展开了具体分析。首先,探讨了婚姻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家庭的个体与社会意义。其次,分析了《旧约》中所提到的家庭模式,《旧约》中所提到的家庭多为家长制的等级家庭,家庭成员较为众多,奴仆一般也包括在内,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参与劳作,强调夫权、父权,注重家族血脉传承。再次,与《旧约》不同,《新约》中所提到的家庭已经打破了亲情血缘关系,而是由信靠上帝的子民所组建的“大家庭”,在“大家庭”之中所有成员都是上帝的子民,不受血亲、种族、等级等自然性的、社会性的差异限制,信徒们彼此尊重过一种共有、共享的“团契生活”。最后,总结了《新约》中所提出的处理家庭关系的具体规范。针对夫妻关系来说,认为丈夫天然地就充当着主导者、管理者的角色,妻子乃是丈夫的助手,必须服从丈夫的管理,在生活各方面协助丈夫;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说,认为子女是上帝的恩赐,是来自上帝的礼物,父母要尽到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尽到孝敬父母的义务。正如对于世俗婚姻的妥协态度,《新约》对于世俗家庭也多半是采取一种不得已的态度,甚至主张信徒要打破世俗家庭的束缚,与自己的父母亲兄弟姐妹相决裂,完全地、真正地归向上帝。
  第五部分,在阐述了《新约》中包含的对于性、性别、婚姻、家庭的一般认识以及针对此所提出的相关规范之后,分析了自明至近代《新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其相关思想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冲击与影响。首先,结合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两个高峰时期,分析了传教士所采取的各种具体举措以促进《新约》在华的传播并逐渐扩大其影响,如在各地传教兴建教堂、翻译《圣经》、著书传教创办报刊、译介出版西学著作、开展各项慈善事业、兴办各类教会学校等。其次,分析了《新约》及其思想在华的传播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所形成的冲击与影响,具体体现为:《新约》所倡导的归信上帝成为上帝的子民,弱化了中国传统家本位意识;《新约》中所主张的男女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夫多妻制;《新约》中所包含的独身思想以及传教士对于独身生活的提倡以及对祭祖的反对,冲击了中国传统孝道;针对中国妇女被束缚、被压迫的境况而鼓励妇女参与社会生活接受学校教育,以此冲击了中国传统妇道。可以说,《新约》在华的广泛传播以及传教士所引入的西方思想观念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的变革。
其他文献
目的:缺血预适应具有强大的抗心肌缺血以及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但是将缺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不是令人满意的一种方式。研究发现激活许多的受体能够模拟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激活M3受体能够产生早期预适应样的保护作用,但是激活心脏M3受体能否诱导晚期预适应以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如何,尚不明了。因此本实验拟探讨M3受体能否诱导晚期预适应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潜在的机制。  方法:1、本实验采用we
σ1受体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早老性痴呆等神经精神疾病、可卡因成瘾以及学习记忆等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还表明除与上述疾病有关外,σ1受体还可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因此研制具有高亲和性和选择性的σ1受体显像剂,可以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灵敏的分子探针。本文设计了125I标记的苄基哌嗪类(BP类)和咪唑哌啶类(MP类)两类放射性示踪剂,合成了相应的稳定配体,进行了体外受体结合分析
学位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诱发Wistar大鼠和豚鼠长QT综合征的分子机制,初步探讨miR-1和miR-133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方法: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三氧化二砷(0.8 mg·kg-1·d-1)来建立Wistar大鼠和豚鼠长QT综合征模型。取Wistar大鼠和豚鼠心室肌组织,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三氧化二砷对miR-1和miR-133表达的影响;Western
目的:灯盏花素是从菊科植物短葶飞蓬全草中提取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尝试探讨灯盏花素抗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潜在的机制。方法:我们通过体内和体外心肌肥厚的模型来探讨其抗心肌肥厚的作用。Western-blot分别从细胞和组织水平检测β-MHC,calcineurin,CaMKII蛋白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测量了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变化。结果:我们发现灯盏花
学位
目的:研究5-HT3受体拮抗剂的抗心肌肥厚作用。  方法:主动脉弓缩窄建立压力负荷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模型建立后分别给予5-HT3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tropisctron,TPT)和昂丹司琼(Ondansetron,Ond),腹腔注射(2.5mg/kg)。4周后,称重法测定心脏指数(HW、LVW、BW、HW/BW、LVW/BW)和肺脏指数(LW,LW/BW);Masson染色测定心肌纤维化;R
2006年底,我国的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由于我国银行具有市场体制落后、效率低下、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以及银行市场高度垄断等特征,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影响研究的最新相关成果,阐述了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特点,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和案例研究,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
学位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图书馆办馆思想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到确立。图书馆是为用户而存在的,服务质量的评价也必然应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出发,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推行的的LIBQUAL+TM正是基于用户感知的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测评的有效工具。本文对LIBQUAL+TM评价工具进行了适度改
马克思的宗教观是马克思对宗教问题本身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原则、政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做的论述,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黑格尔、费尔巴哈、鲍威尔、施特劳斯等对马克思宗教观有着启发性和开拓性的作用。马克思吸收但没有全盘照抄他们,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  由于家庭的原因,马克思在少年时期是一名犹太教徒,后随父亲改信新教,如果没有后来的柏林求学,没有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可能一切会变得不一样。但是
学位
环保非政府组织是公众参与环保的优秀群众代表,同时它也是政府治理环境的监督者和重要助手,它作为第三方监督力量,充分弥补了现代社会“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公共环境治理中的不足。本篇论文主要分析了当今中国水环境污染现状,政府有必要推进环保NGO参与到中国的水环境治理进程中来。论文中简介了中国环保NGO的成长史和现状,把文章研究的对象即在中国的环保NGO区分为国际在华NGO和国内本土环保NGO,并从一
公正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国家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公正问题做出全面、系统阐释的人。本文主要通过原典解读的方法试图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入手,对其公正观做出初步的探析,并最终落脚于如何培养公民的德性这一根本问题。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德性的内涵。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中,德性是使事物良好表现其功能的品质或状态。德性内在于幸福,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