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肩峰撞击征于1972年由Neer CS首先提出,是引起中老年人群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病。Bigliani等人通过研究尸体标本的肩峰形态,将肩峰分为三种类型,即平坦肩峰、弧形肩峰和钩状肩峰,同时发现钩状肩峰比平坦肩峰更容易引起肩峰撞击及肩袖损伤的发生。伴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decompression,ASD)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肩峰撞击征的首选手术方法。在肩峰成形术中,去除多余的肩峰下骨质是手术的关键,若骨质去除过少,不能有效缓解肩峰撞击的症状;去除过多,又容易引起肩峰骨折。目前临床上广泛接受的是将弧形或钩状肩峰打磨为平坦肩峰,并以此作为减压成形术中肩峰骨质打磨的标准。本研究以钩状肩峰为例,通过测量正常人群和肩峰撞击征患者肩关节在前屈、外展活动中肩峰与肩袖之间的距离和压力,分析二者有无统计学差别;通过在关节镜下对钩状肩峰模拟肩峰打磨成形手术,观察肩峰与肩袖之间压力和距离的改变,探讨肩峰打磨的最佳程度。方法:选用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经X线筛选过的7具尸体模型(14个肩关节中4个为钩状肩峰),关节镜下刨刀清理肩峰下空间,去除肩峰下滑囊和喙肩韧带,于中立位分别测量钩状肩峰组和正常肩峰组肩峰前下缘与肩袖之间的距离,同时采用撞击诱发试验(Neer test)查体,用压敏片测量在查体过程中每个肩关节肩峰和肩袖之间的最大压力。关节镜下用磨钻对钩状肩峰组肩峰下骨质进行打磨,分五次进行,每次打磨距离约1mm,每次打磨完毕,采用上述查体方法测量肩峰与肩袖之间的最大压力,并于中立位测量不同压力时肩峰前下缘与肩袖之间的距离。以该距离为指标,分析当打磨后压力达到正常肩峰组压力值时肩峰的打磨程度,并同肩峰被打磨平坦时进行比较。结果:在采用撞击诱发试验查体过程中,无论正常肩峰还是钩状肩峰,肩峰与肩袖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压力。当肩峰为钩状肩峰时,肩峰与肩袖之间的平均压力为2.19±0.20MPa,明显大于正常肩峰组的压力值1.21±0.21MPa(P<0.01),其肩峰前下缘与肩袖之间距离平均值为3.90±0.57mm,明显小于正常肩峰组的距离值7.43±0.69mm(P<0.01)。镜下对钩状肩峰行肩峰成形术,第一次及第二次打磨完毕后,肩峰与肩袖间的压力仍然大于正常肩峰,并有统计学意义(P <0.01);当第三次打磨完毕后,肩峰与肩袖之间的平均压力值为1.19±0.19MPa,与正常肩峰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此时肩峰与肩袖间的距离为6.31±0.46mm,明显小于钩状肩峰被完全打磨平坦时的距离值8.00±0.44mm,(P=0.002<0.01);第四次及以后的打磨使肩峰与肩袖间的压力小于正常肩峰,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钩状肩峰使肩峰下空间宽度明显减小,肩峰与肩袖之间压力明显增加,因此钩状肩峰可能更容易引起肩峰撞击及肩袖损伤的发生;当对钩状肩峰打磨成形去除肩峰下骨质时,在钩状肩峰完全打磨为平坦肩峰之前,肩峰与肩袖之间的压力就已经达到正常肩峰的压力值,而肩峰撞击的根本原因就是肩峰下空间的压力超过肩袖等软组织的正常承受范围使其受到摩擦和挤压而损伤,说明在对钩状肩峰成形时,并不需要将其完全打磨为平坦肩峰,这样在缓解肩峰撞击症状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骨质打磨过多造成的肩峰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