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间儒家思想占据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统治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深深影响并主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虽然自五四运动以来,许多人把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社会历史病灶而加以批判,儒家思想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但是其中许多思想在今天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充满时代价值的活力。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提出了“德治”的治国策略,给予道德在国家治理中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科学、真实、不为个人偏好左右的分析历史内容,本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研究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其进行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并阐明它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以期为当今时代提供一种历史的借鉴。
第一部分论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发源及其产生的基础。“德”之观念产生在原始社会,是先秦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观念。一开始它并不具有“道德”的含义。西周由于理性思维的崛起,“德”成为西周政治思想中的核心,“德治”观念第一次达到了高度的自觉,并且成了政治统治的根本因素,但是西周的“德治”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德治思想体系在先秦的形成与主要内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主要是由孔子、孟子、荀子三家思想共同体现的,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德治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入,德治思想内在的逻辑体系也不断严密、完整。孔子首先提出并确立了“德治”的传统,为德治思想建立了基本的逻辑框架,孟子、荀子在德治思想上虽有较大的突破,但基本上是在继承孔子德治主体结构前提下的发展。
第三部分文章归纳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即首先,注重统治阶级的君德和官德;其次,强调“民惟邦本”的思想;再次,主张“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的治国之道。
第四部分是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具体评价,分析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现代价值,根据当今的价值取向阐释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理论得失以及它所蕴涵的精神对我们的有益启迪和对于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