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门基于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交叉的新兴学科。它以研究社会大众语篇为主导方向,旨在通过分析大众语篇的表面语言形式来揭示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体系形成的反作用。新闻作为一种非文学的大众传媒语篇,受到众多批评语篇分析家的重视。语言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一直是新闻语篇批评性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批评语言学家通过寻找新闻语篇中隐藏的一些突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特征来揭示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的一面,报道者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取向或所属新闻机构的立场来决定报道的具体内容。本文以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对选自不同报纸关于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阐明语篇结构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本论文以十篇分别选自中国媒体(《北京周刊》;《中国日报》)和美国媒体(《时代周刊》;《华尔街时报》)关于中国对非洲经济投资的报道为语料,从三个层面(文本层面,话语实践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作了批评性对比分析。在文本层面,从词汇分类和及物性系统角度考察了所选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对引述方式和新闻来源的分析,再现了新闻语篇的生成过程;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层次和话语层次的选择进行了解释,揭示了新闻语篇中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通过对语料的对比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文本层面和话语实践层面,中美媒体关于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报道在词汇分类,及物性,情态,互文性等语言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将这些不同的语言特征置于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来考察分析,论文发现中美媒体对这些语言策略作出的不同选择并非任意的,而是受到了报道者意识形态或其所属新闻机构立场的影响。(2)中美新闻机构分别代表各自的政府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所处立场不同。新闻语篇的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的选择是由是特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尽管新闻报道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但中美报纸看似客观的语言描述实际上隐含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此外,本文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看,本文很好地证明了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和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结合对不同新闻媒体对同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是适用的和有效的。研究结果对国内英语阅读教学方面也具有实践意义,在英语报刊阅读方面,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批评阅读能力为目标,从而增强他们对不公正意识形态的反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