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研究载体,观察以"太冲"为主穴的不同经穴配伍(原络配穴、同名经配穴、辨证配穴)对SHR血压的影响,确定降压效应最佳配穴组方;观察针刺对SHR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降压的部分中枢作用机制。方法SHR 72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光明组、太冲配太溪组、太冲配非穴组,每组12只,另设同周龄WKY大鼠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各治疗组针刺相应双侧穴位,每次30min,每天1次,共15次;模型组及WKY组不予针刺。分别于治疗第1、3、7、15天针刺结束后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模型组、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于第15天测完血压后立即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同一天处死,用高效液相荧光法(HPLD-FLD)测定各组大鼠RVLM中Asp、Glu含量。结果一、大鼠血压变化:1.收缩压(SBP):针刺7天、15天后,与模型组比较,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光明组、太冲配太溪组、太冲配非穴组S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天后,太冲配蠡沟组SBP降压百分比大于模型组(P<0.05),太冲配内关组SBP降压百分比大于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光明组、太冲配太溪组、太冲配非穴组(P<0.05);与针刺前比较,太冲配内关组在针刺15天后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BP:针刺7天、15天后,太冲配内关组DBP降压百分比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BP:针刺7天、15天后,太冲配内关组MBP降压百分比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大鼠RVLM中Asp、Glu含量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sp、Glu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配内关组Asp、Glu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配内关组Asp含量明显低于太冲配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配内关组Glu含量较太冲配非穴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具有降压效应,以"太冲"为主穴的原络配穴、同名经配穴、辨证配穴,对SHR的血压均有调控作用,其中"太冲"配"内关"穴(同名经配穴)针刺降压效应最佳;针刺降压的中枢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大鼠RVLM中Asp、Glu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