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鲁藏布缝合带将印度-欧业板块分为南北两块,乃新特提斯缝合带在西藏的延伸,并以该带中段日喀则蛇绿岩及相关岩石单元代表的构造带最为典型。日喀则特提斯构造演化存在单一俯冲和两期俯冲的争论,关键问题在于缺乏洋内岛弧和大洋盆印记。为解决此关键问题,选择日喀则相对完整的吉定蛇绿岩剖面和仁布蛇绿混杂带进行详细解剖,并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藏南新特提斯弧盆构造演化的新模式。对日喀则西侧吉定蛇绿岩辉长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确定其形成于128±2Ma。仁布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堆积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如Ta、Nb和/或Ti(TNT)负异常,轻稀土亏损)表明蛇绿岩形成于SSZ构造环境,也说明日喀则蛇绿岩洋壳和洋下地幔是熔体和残留体的成因关系。仁布地区新厘定出一套洋岛碱性玄武岩和辉绿岩,Ti、P含量较高,轻稀土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也明显富集,蛛网图显示随元素不相容性降低,其原始地幔标准化值逐渐降低,具较高的87Sr/86Sr比值,εNd(t)平均为5.4,显示DM向EMⅡ的演化趋势;这些特征表明辉绿岩少有地壳混染,可能代表了特提斯洋内热点,并类似Kerguelen洋岛碱性玄武岩(印度洋Ninety East Ridge洋岛链),暗示印度洋可能继承了特提斯洋的物质组成。仁布洋岛火山岩可能是日喀则特提斯已俯冲殆尽的老洋盆印记。首次发现侵入于仁布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堆积岩中的英云闪长岩具有高镁和Mg#、Sr和Sr/Y比值,强烈亏损HREE和Y,非常类似于埃达克岩或埃达克岩交代的弧火山岩系列,可能是特提斯俯冲板片与弧下地幔相互反应的产物,标志着一次洋内俯冲事件。基于前人基础,本研究认为藏南日喀则特提斯洋存在向北消减的弧-盆体系。日喀则特提斯可能于中侏罗世已存在俯冲并形成了拉萨地块南缘的包括正常岛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的叶巴弧;在晚侏罗世,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虽然受到拉萨地块的阻碍,但新特提斯洋沿着拉萨地块南缘的俯冲仍然继续,形成了叶巴弧南部的桑日岛弧。同时,特提斯中段洋内发生局部拉张,此时诱发洋内俯冲,新特提斯双俯冲的构造格局形成。于120~128Ma,一些规模较小的边缘洋盆形成,卷入陆缘碎屑和洋壳沉积的地幔楔发生熔融产生岩浆,沿着破裂的扩张脊上涌产生了具有TNT负异常的SSZ型新洋壳,期间产生了俯冲洋壳重熔作用,标志着年轻的热的洋壳俯冲形成的埃达克岩侵入于仁布SSZ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导致该洋内俯冲系统逐渐消亡,而沿拉萨地块南缘的俯冲并未停止,形成林子宗正常岛弧火山岩组合,日喀则蛇绿岩最终于80~90Ma左右构造侵位于拉萨地块的南缘。约45~50Ma,伴随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在大陆边缘产生了冈底斯花岗岩基。在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带和冈底斯岩浆弧的前缘之间形成了山前磨拉石建造,缝合带及相邻构造单元被后期冲断层和伸展作用改造成现在的构造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