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和工业化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改革开放实施40年以来,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我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90万亿元,经济增速处于世界各国的前列,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达到40.7%与52.2%。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必须意识到在过去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多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宏观经济与城镇化、工业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近年来虽然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环境得以改善,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愈发突出,贫富差距仍然较大,环境质量仍需改善,区域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现象。2013年,中央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随之制定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新型城镇化发展稳步推进。同年,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成员国采用的《利马宣言》将包容性增长理念融入工业发展当中,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发展的愿景奠定基础,并由联合国在《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中正式提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的概念,旨在实现长期的、既具有社会包容性又具有环境可持续性的工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均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未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水平依旧与中国经济的成长息息相关,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向纵深发展,不但要关注“量”的增加,更要着眼于“质”的提升,努力实现工业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对于新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诺瑟姆“S”型曲线、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钱纳里发展模型以及包容性增长理论,分析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机理。实证方面,主要分为以下方面.:第一,从人口情况、居民生活、城乡协调、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权法计算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2003-2016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第二,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方法对30个省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水平进行测度。第三,根据上述测度结果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新型城镇化与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程度。第四,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影响。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各省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综合指标体系中各层面发展所占权重有所差异,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2)包容性工业化呈现出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可持续性工业化稳步上升,全国大部分地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主要靠可持续性工业化带动,全国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平均发展水平呈“S”型曲线平缓上升,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3)新型城镇化与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情况逐年变好。(4)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三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函数显示,新型城镇化与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的正向冲击均对经济发展具有不断增强并持续的正向作用,发展态势趋同,与测算的新型城镇化与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的协调性发展情况相一致。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对于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正向冲击均呈现出不断增强的正向响应。经济发展与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工业化受到冲击短期会促进新型城镇化,长期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加强工业生产和经济进步,更应注重“人”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