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风险的存在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如何避险一直是风险管理研究的热点,风险承受能力的提高对公众的有效避险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的研究却显不足。本文以水库下游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的存在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如何避险一直是风险管理研究的热点,风险承受能力的提高对公众的有效避险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的研究却显不足。本文以水库下游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风险承受能力的内涵及组成因素,剖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建立了风险承受能力各要素影响关系模型,确定了风险承受能力的测量方法,为了解我国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现状,最终制定提高居民风险承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设计科学的风险承受能力教育体系提供有益的指导。
首先界定了风险承受能力的内涵,将心理承受能力、风险心理、避险能力、风险认识和风险价值观作为风险承受能力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承受能力测量量表,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其次,综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研究视角,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适用于解析风险承受能力各个影响因素关系的整体模型。以陕西省、安徽省和浙江省1232位居民为样本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风险承受能力及其各指标处于中等水平,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心理承受能力是风险承受能力系统的基础,它对其他要素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避险能力是风险承受能力系统的核心,它是风险承受能力的提高的关键;风险价值观是风险承受能力系统的归宿,是风险承受能力的思想意识层面的指标,风险心理对风险价值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他要素对风险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风险认识和风险心理作为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和限制指标,对风险承受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作用。
最后,通过对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性分析发现,女性在风险承受能力的各方面都显著低于男性,风险价值观随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增大,个人风险心理随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减小,高收入的人群的风险认识显著低于低收入人群,安徽居民风险承受能力及各指标显著高于陕西和浙江地区,陕西地区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略高于浙江地区居民,农村、城市和城镇的居民在风险心理承受能力和避险能力上体现出显著差异,且都是城市居民小于城镇居民小于农村居民。
其他文献
油田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难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常规方法处理后很难达标排放,本论文采用高压脉冲放电(HVPD)氧化技术来处理油田污水中的难降解物质,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物处理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但对于宪法的认识非常不全面,造成学生的宪法意识很难得到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宪法教育,提升学
中国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启动了“覆盖中部农业主产区,重点安排东部经济区,优选西部农牧区”的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把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延拓、扩大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领
D-对羟基苯甘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对这类废水至今没有成熟的处理工艺可借鉴。本文针对河北某公司实际D-对羟基苯甘氨酸生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安全、环保、节能逐渐成为汽车发展的主题。高强度钢板以其能够减轻汽车自重,节省油耗,提高安全性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先进汽车公司应用最主要的汽车
我们要全面贯彻和组织规划设计的立意、空间、建筑和景观等要素,使形体、流线、层次、界面和行为活动等相互匹配,在环境、功能和认知等方面达到和谐的有机状态.
黄河三角洲地区存在大量盐渍土,土壤易板结且肥力低。土壤盐分严重制约土地生产力,盐分对小麦生长极为不利,抑制营养生长阶段根和芽生长,降低生殖生长阶段灌浆结实率,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冬小麦苗期是对盐分最敏感的时期,把握好对冬小麦苗期管理对整个生长期至关重要,合理氮肥施用有利于缓解盐分对冬小麦幼苗的抑制作用,植物根系可直接吸收利用是硝态氮和铵态氮。第一部分拟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观察土壤盐分对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三大危机之一。各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给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目前对大量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其毒性仍不清楚,无法有效评价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是基于单一毒性终点(致死、抑制生长等)对污染物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估。而单指标毒性测试方法很难准确反映污染物对环境的全部影响。因此,发展多水平和多指标的毒性测试方法对明确污染物毒性效应,评估化学品的环
[目的]探讨微小RNA 21(microRNA-21,miR-2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4,PDCD4)在Ⅱ期食管鳞癌术后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