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可以说是一位与新中国同生共长的作家,他是怀揣着“维特时期”的梦想将《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垫棺作枕”的书来创作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小说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断被挖掘,自1986年小说第一部面世至今,三十年间对它的批评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绩。在《平凡的世界》批评论中,试图将这部作品的批评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重要案例,通过对三十年间评价文章的关注、提炼和评论介入到整体性的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批评的研究中,以期获得对中国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重要认识,为当代文学批评生态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从“阅读史”的角度,可以将《平凡的世界》的批评作为一种接受现象进行考察,探寻由知识界批评的“冷”“热”变迁和普通读者热捧的差异形成的“路遥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原因——对现实主义文学观念认识的差异。以这一“问题”为导引,通过详实的文献阅读与整理深入到具体的历史阶段把握批评理路中趋同性的价值取向,探寻与时代文学价值的位移或契合之处。综观批评中趋同性的价值取向,不难发现其与“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和价值指向相契合的“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精神特质。不妨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逻辑下走向宏阔、幽深。由此,以三十年间《平凡的世界》的批评的发展历程为参照,探寻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确立批评生态建构的必要性。批评论这一新的学术观察点的建立可以将《平凡的世界》在当下的研究向纵深处推进,确立一种可行的批评范式,进而构建更为完善的《平凡的世界》乃至路遥研究话语系统。同时,以批评论为线索,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性、“问题意识”、批评标准等问题进行动态扫描可以介入对当代文学批评生态的考察,明晰当代文学批评生态建构的必要维度,分别是批评的生态视角的确立、批评主体的生态意识、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批评标准的确立。期待打开文学批评发展的新格局,指导文学创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