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上升为社会问题,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成为其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艾滋孤儿作为直接受艾滋病影响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变故等导致了他们社会化的“断裂”,本文将艾滋孤儿视为行动主体,用污名化理论分析艾滋孤儿的社会化从断裂到修复的过程及结果。通过阐述艾滋孤儿污名化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对污名信息的印象管理,探讨污名化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推拉作用,得出污名化是艾滋孤儿的早期社会化的结论,并讨论了这一社会化效果对个体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笔者认为政府、社会、家族应更多地给予艾滋孤儿关爱,为他们的早期社会化提供“无歧视环境”。
论文从艾滋孤儿的受损身份作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蒙受污名情境下对自身的印象管理,从一个新的视域来讨论艾滋孤儿的社会化过程。第一章重点讨论了艾滋孤儿主体身份的可能性,以及他们的主体性在生活、学习和交往领域的具体表现。第二章分别从外在建构和内在认同两方面论述了艾滋孤儿受损身份的由来。第三章详细分析了艾滋孤儿的行动——印象管理,在阐述污名化三个阶段各自特征基础上,重点剖析了艾滋孤儿在污名化阶段的六大印象管理策略:保持距离、逃离现场、掩护身份、拉帮结伙、先发制人、声东击西,并分别总结出印象管理的四种典型结果。第四章描述了艾滋孤儿社会化的修复,首先叙述了艾滋孤儿修复身份、回归正常的现象,然后提出社会化中应避免的歧途,最后延伸至艾滋孤儿成长中个体与环境的协同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污名化即为艾滋孤儿的早期社会化,该社会化的断裂与对艾滋孤儿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各主体应该解除污名化建构协助他们回归正常、修复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