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社会化及其修复——基于J镇农村艾滋孤儿污名化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上升为社会问题,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成为其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艾滋孤儿作为直接受艾滋病影响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变故等导致了他们社会化的“断裂”,本文将艾滋孤儿视为行动主体,用污名化理论分析艾滋孤儿的社会化从断裂到修复的过程及结果。通过阐述艾滋孤儿污名化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对污名信息的印象管理,探讨污名化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推拉作用,得出污名化是艾滋孤儿的早期社会化的结论,并讨论了这一社会化效果对个体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笔者认为政府、社会、家族应更多地给予艾滋孤儿关爱,为他们的早期社会化提供“无歧视环境”。   论文从艾滋孤儿的受损身份作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蒙受污名情境下对自身的印象管理,从一个新的视域来讨论艾滋孤儿的社会化过程。第一章重点讨论了艾滋孤儿主体身份的可能性,以及他们的主体性在生活、学习和交往领域的具体表现。第二章分别从外在建构和内在认同两方面论述了艾滋孤儿受损身份的由来。第三章详细分析了艾滋孤儿的行动——印象管理,在阐述污名化三个阶段各自特征基础上,重点剖析了艾滋孤儿在污名化阶段的六大印象管理策略:保持距离、逃离现场、掩护身份、拉帮结伙、先发制人、声东击西,并分别总结出印象管理的四种典型结果。第四章描述了艾滋孤儿社会化的修复,首先叙述了艾滋孤儿修复身份、回归正常的现象,然后提出社会化中应避免的歧途,最后延伸至艾滋孤儿成长中个体与环境的协同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污名化即为艾滋孤儿的早期社会化,该社会化的断裂与对艾滋孤儿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各主体应该解除污名化建构协助他们回归正常、修复社会化。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如贺雪峰教授通过深入全国村庄进行调查,以经济分化程度和社区记忆两分维度将全国农村划分为四大类型。罗兴佐教
本文在社区治理模式转型即由过去的行政型社区向现代的自治型社区转变大背景下,以组织动员机制理论、本土化社会资本—“关系”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哈市A社区志愿者招募为例,采用
介绍一种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显著的工业脱除SO(2)(4)的新技术-SRS除SO(2-)(4)技术,该技术对提高盐水质量、延长电解槽离子膜寿命以及对电解电流效率的提高等都将更有益处,值得
20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倡导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就使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独生子女,随之造就了城市中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家庭类型结
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第二铸铁厂(下简称二铁厂)是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主导产品铸件生产的核心配套厂,承担着为农机、工程机械、动力机械提供铸件的生产任务,具有年产缸体、缸盖6万
班组是企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一切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有关资料表明,90%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班组,而大多数不安全因素又都存在于生产一线的工作现场.因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村的经营方式、农民的生活方
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区形式,也是中国庞大农民群体长期生活的场所。改革开放后,由于各种因为,农民在农村社区外部的互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婚恋问题是人类生活中关乎个体终生幸福、种族血脉传承的重大议题,举足轻重,也是日常生活中街头巷尾耐人寻味,亘古不衰的话题。农村适婚青年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他
本研究试图从城郊拆迁农民快速的拆迁致富并由农民转为居民的角色转换后,关注其社会适应问题,即他们在城市中继续社会化、适应并融入新的角色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北京市确定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