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作为我国本土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物,一直承载着教育工作者立足本国教育现实的探索热情。其中,“真实性”和“常态化”一直是围绕公开课研究的焦点话题——如何让教师在公开课中褪去装饰、回归日常。然而,我们在不断强调公开课应当真实、应当常态化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追问为何公开课难以真实、难以常态化,忽视了追问为何教师在公开课环境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日常教学不同的行为倾向,忽视了思考教师应当如何理解这一陌生又熟悉的教学空间以及自身在其中的行动缘由和策略。事实上,公开课这个蕴含着我国本土文化基因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一个由处于不同位置的群体之间关系交织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独立的社会空间内,有着虽模糊但充满吸引力的“利益”、心照不宣的规则、以及无意识遵循的行为逻辑。由此,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确定为: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解释并分析公开课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特殊性的原因和表现,主要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描述公开课场域的形成与特征,分析场域中的关系结构和运作方式;2.阐述公开课场域教师教学惯习是如何生成、以何种行为外显、对教师在场域中的位置和策略有何影响;3.探索教师在公开课场域中的自解之道。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将从社会学视角的审视、解释行为的工具、理解自身的途径三方面层层推进,阐述运用场域理论解释公开课的合理性、充分性和必要性。首先,通过概括公开课在制度模式、教学方式、活动组织形式上与日常教学的差异,总结出目前针对公开课问题的研究在社会学视角上的缺失;其次,学界和一线教师在对公开课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态度和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这源于双方各自在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上的对立,而布迪厄的惯习概念正是对此的克服;最后,教师在公开课中并不总是理性自知的,更多的是困惑与期待并存,而场域理论则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环境和行为有更合理的理解。第二部分将立足于实践观察和理论解读,对公开课场域进行深描。首先,研究以“2018年度重庆市Y区小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以及“Y区国培计划‘送教下乡’示范课”为观察对象,通过“公开课入场前情”、“公开课‘剧场’再现”,对公开课的举办过程和公开课场域中物理场、人际场进行观察感知,以此描绘出公开课场域环境和氛围最形象的画面;接着,借助布迪厄场域理论,从独特性、稳定性和竞争性入手,分别对公开课场域的运行逻辑、关系结构和资本支撑进行解读;最后,以场域中的各层次的关系结构为基础,阐述公开课场域的“场魂”——“期待”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第三部分,通过对公开课执教教师的访谈以及其教学行为的观察,从集体与个人两个维度入手对教师教学惯习进行分析,一方面,公开课教学惯习是教师群体在公开课场域内长久历史积淀下形成的对教学的感知、判断和评价的身心图示,主要表现为以“磨”为主的备课途径、以“展”为要的上课呈现、以“和”为先的评课旨要,教师群体的行为倾向体现着共性,也使得教师在场域内将自然而然地产生与日常教学不同的惯习,并如鱼得水般自然;另一方面,公开课教学惯习也是拥有不同位置和经验的教师的性情倾向,具有个体的生动性,因此,通过对不同经验、位置的教师进行访谈,从中凝练总结出他们各自在公开课教学中的性情、认识和机遇,呈现出个体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的自我解释和自我理解,反映出他们在公开课环境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后一部分,从场域、资本、惯习三个角度分别论述教师如何达到对自身的理解,以便破除身份的困惑和行为的矛盾。从公开课场域来看,教师应该理解场域存在的必要性、明确自身在场域中的位置、合理地利用规则和制定策略对自身位置进行维持或改变;从公开课资本来看,教师应将自身的文化资本、经验资本和作为辅助的社会资本、象征资本有效融合,以便在公开课场域中拥有更高的话语权;从公开课教学惯习来看,一方面,公开课教学惯习与公开课场域相互依存,惯习的存在使得场域充满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不适应于公开课场域的教学惯习,教师也应当通过改变对场域的感知、反思审判自身行为以达到对惯习惯性的克服和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