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高血压和冠心病,但是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却无明显下降。目前SCD仍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符合ICD适应证的患者很多,但ICD植入数量及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悬殊,且国内缺乏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试验的结果。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部分符合ICD适应证的住院病人的调查和随访,旨在了解我国符合ICD适应证患者的构成,ICD在心脏性猝死一、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植入与未植入ICD/CRT-D患者在预后和转归方面的差异,为改变目前国内ICD植入率过低的局面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中基本符合ICD适应证的部分患者及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ICD/CRT-D的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记录入院期间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未植入ICD患者采取电话随访方式,了解其症状,是否有恶性事件发生或死亡;植入ICD/CRT-D患者需至专科门诊随访,了解其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及ICD的工作状况。结果:此次研究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有152例ICD适应证患者参与调查,其中符合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有118例(77.6%)为二级预防(34例,22.4%)的3.5倍。在118例一级预防病人中,以非缺血性心脏病所致慢性心功能不全最为多见(42.4%,50例),其次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心功能不全的患者(36.4%,43例),而有过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的34例患者中,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速所占比例最大,为61.8%(21例)。152例患者中,符合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仅植入ICD/CRT-D11例(9.3%),明显少于二级预防患者(15例,44.1%)。第二部分共有57例患者植入ICD/CRT-D,其中符合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适应证的有23例(40.4%),符合SCD二级预防的有34例(59.6%)。2004年至2007年共植入8例ICD/CRT-D,均为二级预防,2007年植入18例,其中12例(66.7%)为二级预防,6例(33.3%)为一级预防,2008年以后共植入31例,其中16例(51.6%)为二级预防,15例(48.4%)为一级预防。在23例一级预防病人中,以非缺血性心脏病所致慢性心功能不全最为多见(60.9%,14例),其次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心功能不全的患者(21.7%,5例),而有过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的34例患者中,有心脏骤停复苏史的患者及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性持续性室速者所占比例相同均为44.1%(各15例)。随访16.1±13.6个月(1~60个月)后,一级预防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7%(5例);二级预防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3.7%(14例)。该研究中植入与未植入ICD/CRT-D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基本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在入院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面,未植入ICD/CRT-D患者要明显低于植入ICD/CRT-D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随访中发现植入ICD/CRT-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要明显低于未植入ICD/CRT-D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ICD作为SCD预防的实际应用要远远低于其指征范围,尤其是对于SCD的一级预防。在ICD适应证患者中,一级预防人群比二级预防人群要远远大的多,但目前植入ICD/CRT-D的患者中仍然以二级预防为主。近几年由于大量临床试验和指南的公布,我们在ICD适应证上有了新的认识,ICD植入患者中一级预防的比例在增加,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没有选择ICD治疗。要改变这一局面,不仅仅要加强ICD作为SCD一级预防治疗应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还要正确认识ICD的成本-效果比,并对SCD高危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使患者在有限的经济资源下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