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英国传教士宾为霖翻译的《天路历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一种杂合的特质,这种鲜明的特色不仅使译本在译语文化中得以生存,还赋予译本新的生机,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旧转型的时代潮流。目前业界对这一特色虽有所涉及,但仍有待更为深入系统的分析。 鉴于此,本文运用杂合翻译理论,从语言、文化及文学体裁三方面梳理分析译本的杂合翻译特色与意义,旨在探寻在跨文化翻译中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如何进行良性互动以及在这种互动中如何做到传承与创新。 本文指出,宾为霖作为传教士译者,为了使一部宗教寓言小说更好地融入晚清社会环境,在内容和形式上对译本做了重新阐释与改写,使其呈现出归化与异化杂合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译本的语言、文化以及文学体裁三方面上:首先,译者为了争取到目标读者即士大夫的认可与支持,将原著的口语体改为典雅的文言文;其次,译者又大量援引儒家典籍与思想来增强译本的可读性与文化底蕴来迎合士大夫的审美品味,再次,为了符合晚清的文学规范与读者的阅读习惯,又模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对原著进行改变,同时又在译本中自赋七言律诗来强化主题思想。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以文载道的目的,译者又大量移植基督教术语与思想,同时还保留了原著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与图像叙事策略,为当时的中国输入了新的文学模式与意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中西合璧的杂合特质有利于在跨文化翻译中实现两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传承与创新,对于译者在当今日趋多元化的世界中如何更好地实现翻译的价值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