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谣言作为一种困扰社会的传播现象,因具有可以造成社会恐慌的危害性而备受关注。在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之前,谣言主要通过人际方式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普及之后,谣言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提升了传播和扩散的速度,扩大了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微博谣言,是指以网络互联设备为终端媒介、以微博为传播平台、通过网络途径散布的后被证实为虚假信息的微博信息。 微博谣言没有特定的受众,每一个用户的随手转发都可能使谣言在其朋友圈内扩散,也正是因为微博这一特性,谣言在微博平台上极易产生瞬间爆发的病毒式传播速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截至2013年1月,我国学生微博用户已达9387万人次,学生成为了我国微博用户的最大群体。由于学生群体的社会认知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他们很容易在接收微博谣言的同时也成为微博谣言的传播者。在学生微博用户中,大学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他们和社会有着更大地接触,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更加趋于社会化,有着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发展不成熟和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的特点。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形成期,微博谣言不仅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情感意识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微博谣言甚至可以影响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知。 本文选题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合肥地区高校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析探讨大学生群体面对微博谣言的认知和行为状况。其中,认知状况包括大学生群体对微博谣言的信任程度、对微博谣言的起源和传播原因的理解;行为状况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情况、面对微博谣言所采取的行为以及接收微博谣言后可能发生的行为。 微博谣言具有总是以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为背景,大范围病毒式传播,潜伏时间短、瞬间爆发,拥有自净机制、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面对微博谣言,大学生群体在充当了谣言信息接受者的同时,是否也充当了谣言信息传播和扩散的积极参与者?大学生群体对微博谣言的信任程度和辨识能力,以及他们接触微博谣言之后的认知和行为状况如何?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分别对国内外关于谣言、微博谣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清楚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微博谣言及其特点,通过对传统谣言的特点分析,结合微博谣言的典型案例,为本文研究的微博谣言进行定义,并结合案例分析其不同于传统谣言的新特点,为下文的分析论证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是对论文主要研究方法的介绍,通过样本选择、问卷设计思路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对整个问卷设计和调查的过程进行总结。第三章是针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从大学生的微博接触和使用状况、大学生群体对微博信息的信任程度、大学生群体对官方微博的关注程度、大学生群体对微博谣言产生和扩散的原因认知以及大学生群体与微博谣言的相互作用五个方面综合考察大学生对微博谣言的认知和行为状况。第四章从大学生群体、微博谣言本身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综合分析结论成因。第五章站在大学生层面、政府层面、大众媒介层面以及高校层面,试图探讨提高大学生群体在微博谣言方面的媒介素养的方法。结语部分对文章总体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经过调查分析,本文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微博信息的可信度较高,相比官方微博,大学生群体更热衷通过非官方微博渠道获取信息。同时,大学生群体对微博谣言产生和扩散的原因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不仅是微博谣言的信息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微博谣言的传播者,他们不仅受到微博谣言的影响,在微博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