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二叠系主要有风城组、佳木河组和下乌尔禾组三套烃源岩。但三套烃源岩本身特征及它们和原油对应关系不甚明朗。 对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佳木河组、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样品进行Rock-Eval、TOC分析;对烃源岩提取干酪根后进行金管热解,对热解的产物和烃源岩抽提物进行色谱、色谱-质谱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并对西北缘原油进行了色谱、色谱-质谱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是Ⅰ、Ⅱ型干酪根为主的优质烃源岩,是西北缘原油的主力烃源岩,佳木河组烃源岩主要为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热解烃和烃源岩抽提物分析结果表明干酪根的金管热解能较好的模拟烃源岩地质生烃过程;夏76井烃源岩可能含有外来原油的混染,金探1井烃源岩抽提物成熟度高于干酪根热解产物成熟度。 风城组烃源岩的分子指标变化范围大,C20、C21、C23三环萜烷既具有前人划分的第一类原油的分布特征C20<C21<C23或C20>C21<C23,也具有第二类原油的分布特征C20<C21>C23。之前认为能区分二叠系烃源岩的指标(Pr/n-C17与Ph/n-C18的值,C20、 C21和C23三环萜烷的分布特征,Ts、C29Ts、C30重排藿烷的含量,伽马蜡烷和胡萝卜烷的含量),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分子指标均具有一定局限性,区分油源的效果不好。 风城组烃源岩的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值主要分为两种形态:1、随着正构烷烃碳数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样品);2、随着碳数增加基本不变(FN1-1S、FN1-2S和X76-1S等)。佳木河组具有随碳数增加而基本不变的趋势。风城组烃源岩和下乌尔禾组有很大差别,风城组变化趋势是增加或者不变且主要在-30‰左右;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随碳数增加单体δ13C值先降低再升高,且主要-35‰左右。但风城组和佳木河组烃源岩不能用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区分。 西北缘的原油和样品所在构造区域关系密切,乌夏地区原油(X94O和X89O除外)具有Pr/n-C17与Ph/n-C18的比值较大,均大于1;三环萜烷的分布模式为C20<C21<C23; Ts、C29Ts含量低,C30重排藿烷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含量高;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具有上升形态特征。和风城组中F5-1S、F5-2S的特征完全一致。 玛湖地区的原油以及X89O、X94O的Pr/n-C17与Ph/n-C18在1附近;三环萜烷的分布模式为C20>C21>C23; Ts、C30重排藿烷含量中等和C29Ts含量低;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的含量很高;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平稳。分别和不同烃源岩对应,其应该是以风城组烃源岩为主,可能含有佳木河组的贡献。 克百地区的原油(除K94O外)具有的Pr/n-C17与Ph/n-C18小于1;三环萜烷分布模式为C20<C21>C23; Ts、C29Ts含量中等,C30重排藿烷含量高;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含量也较高;单体烃碳同位素值具有先降后升的形态的特征。为下乌尔禾组和风城组烃源岩的混合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