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中国儿童肝病住院的首位原因,严重威胁婴儿健康。多种因素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除感染、胆道发育异常等因素外,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肠-肝轴和肠肝循环影响肝脏功能,促进疾病的发生进展。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定量检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DNA浓度,并与患儿相关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阐明相互间关系,从微生态学角度说明胆汁淤积性病的发病机制,阐释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地位,为今后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构成防治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和河北省省儿童医院消化科的符合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30例(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健康查体婴儿,并符合对照组入选标准婴儿30例(对照组)。入选婴儿均为石家庄市或其周边县市居民,其生活方式、饮食环境、居住环境、气候环境等相当。所入选婴儿在研究前均征得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本研究分两部分,即肠道菌群定量分析和实验室肝功能指标检测。严格按要求收集两组婴儿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技术,测定粪便中双歧杆菌(Bifido bacteria)、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肠球菌(Enterococcus)含量;两组婴儿采其空腹静脉血,应用生化检验比色法和生化检验速率法分别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肠道菌群变化和相关肝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肠道菌群定量分析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以双歧杆菌下降为著;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升高,以大肠杆菌增高为著;B/E值降低,出现肠道菌群失衡。2肝功能指标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儿外周血中TBIL、DBIL、TBA、ALT、γ-GT均明显升高。3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及B/E值与肝功能相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1)粪便中双歧杆菌与DBIL、TBA、γ-GT、呈负相关,r=-0.483,P=0.012<0.05;r=-0.455,P=0.019<0.05;r=-0.597,P=0.001<0.05。(2)乳酸杆菌与肝功能相关指标无相关性(P>0.05)。(3)大肠杆菌与TBIL、TBA呈正相关,r=0.509,P=0.008<0.05,r=0.390,P=0.049<0.05;(4)肠球菌与TBIL呈正相关,r=0.389,P=0.049<0.05。(5)B/E值与ALT呈负相关,r=-0.403,P=0.041<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以双歧杆菌降低为著,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以大肠杆菌增加为著,B/E值降低,存在肠道菌群失调。2研究进一步显示: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肠道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数量与外周血结合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指标呈负相关;而乳酸杆菌数量与上述肝功能指标无相关性。需氧菌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总胆红素及胆汁酸指标存在正相关,表明肠道菌群中某些细菌参与机体胆汁代谢,并存在菌种特异性。3本研究结论从微生态学角度揭示了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为今后采用微生态制剂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证实了微生态制剂应用根据其目的不同存在菌种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