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到“典权”——习惯、立法、实践及其体现的若干问题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法律史中,存在大量的民事法律,而这些民事法律中的有一些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其中尤以典权最为独特。同时,它也是我国近现代法律制度中,少受外国法律影响的一项固有法律制度。  本文使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四个部分介绍近代“典权”由传统“典”发展而来的历史,并研究其近代转型的动力及过程。通过对近代司法实践中四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究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而后两点正是本文与其他相关论文的不同及创新之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约三万余字。  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通过介绍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动向,说明选题的目的;通过介绍典权的特色及时代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用三个小部分,说明笔者选择典权及近代化问题的原因,并点出全文的目的与特色。  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中国传统的“典”关系及其演进。又分为四小部分,分别是宋以前“典”关系的演进、宋元时期“典”关系变化、明清时期的“典”、中国传统“典”关系的特性。本部分通过对古代典的起源及发展的梳理,展现传统典制发展的轨迹,介绍其出现于北齐,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的成长历程,并且通过一些传世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探讨传统典制的习惯法特色,为下文的论述与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第三部分介绍中国传统“典”关系的近代化转型。又分为三小部分,分别是清末“典”关系变化、近代典权关系立法概况、典权关系近代化。在本部分中,介绍了作为中国特有物权制度的典权在近代的发展轨迹。说明其经历了《大清民律草案》的缺失,民律二草的回归,至《民国民法典》被改造成一项近代化的物权的过程。并探讨了其所经历的“前世今生”所体现的中国民事法律发展的规律。  本文第四部分为近代民事判例中的典权制度评析。又分为三小部分,分别是“典权”效力及找贴限制判例、“典权”期限与回赎时效判例、典权判例所体现的问题。本部分通过对四个典型典权案例的分析,分析了案例所呈现的典权实践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所体现的问题,即“典权”立法与民间社会的背离、精英立法与民众意识的冲突、超前立法与滞后社会需要调和。  本文第五部分为“典”到“典权”过程中的法律近代化问题。又分为两小部分,分别是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取舍、国家立法与民间习惯的冲突及融合。本部分通过对从“典”到“典权”立法过程的梳理评判,说明在中国今天法治现代化的道路上,重视本土资源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本文第四部分的回顾,进而分析超前立法付诸实践的四个因素。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城镇化建设是政府的必然选择,而城乡统筹发展显现着对建设用地的硬性需求。在现有土地制度下,既要保障耕地不
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社会意识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再次激起了人们对企业社会
当前我国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资金紧张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当面临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时,大力发展专利权质
积累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双翼,缺一不可。积累是基础,表达是关键,只有多积累才能学会表达。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理解积累与表达,那就是当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表达才会实现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