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测试及空间差异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见证,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城市化质量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12年我国(除拉萨以外)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化质量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等定级和分析评价,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软件,对我国城市化质量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公因子得分分别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及6个主要城市群的城市化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提出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城市化质量总体水平较低,各城市之间差距也较大;城市化质量与城市规模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质量越高,城市规模也就越大;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化率之间也是呈相对应的关系,即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城市化质量也相应较高,但是二者在发展速度上并不协调,城市化质量发展滞后于城市化水平。  (2)在空间分布上,我国城市化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及其他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低值区分布比较分散,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质量在空间差异上表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趋势,并且在局部地区城市化质量高的城市呈现集聚分布的现象。  (3)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在空间相似值之间表现出集聚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HH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LL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HL区和LH区以中部地区为主,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冷热点分析发现热点地区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次热点地区、次冷点地区和冷点地区由此依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这一现象与我国城市化质量由东向西依次降低的趋势相一致。  (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生态环境对我国城市化质量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是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通过公因子得分的对比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6个主要城市群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部分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因此要想提高城市化质量,首先要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然后更多的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区域空间规划就是注重空间地域的规划,更加注重地域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战略性。区域景观空间规划就是在区域背景下对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布局和规划,它是对地理学、生态学、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水系,流经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千米,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0%。它与东部沿海经济带连成一体,构成“T”字型经济增长格局。在长江流域研究领域里,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一直保持着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速度,达到了每10年翻一番的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活动日益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对海洋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人类的重视,同时海洋也是一个复杂多变、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时变系统。我国领海面积巨大,对海洋的探索与研究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
本文来源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黄河下游洪水灾害风险及治理途径研究》,作者于2004年6月—2005年4月参加该项目研究,在项目负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