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以慢性复发性最为多见。导师田德禄教授结合中医学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衷中参西,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证候表现,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的休息痢最为接近。并将本病的发病机理精辟的归纳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特点,内疡为局部病理表现。在 UC 急性期多采用经验方溃结饮治疗,缓解期多采用参苓白术散、王清任诸逐瘀汤随证加减治疗。经长期临床观察,该疗法能迅速缓解症状且降低复发率,而长期服用对人体无不良反应。王新月教授继承了导师的学术思想,认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有效治法。“温涩法”和“温下法”是临床上治疗 UC 的常用方法。而其中的“下”和“涩”又是中医治法中完全相反的两种概念,如何准确运用二法,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是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目前已在临床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研究意在通过温下法和温涩法的代表方温脾汤和真人养脏汤对以免疫损伤为核心的病理过程的多环节的比较分析,探讨二法对 UC 鼠的起效时间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择时治疗思路提供实验依据。2 研究方法采用 TNBS/乙醇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分别于给药后 1 周、2 周、4 周三个时间段动态观察实验鼠的一般状态和局部病理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免疫学作用机理:(1)全身免疫状态的比较分析:测定 T 淋巴细胞转化率(MTT 法)和循环免疫复合物(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2)Th1/Th2 失衡的比较分析:血清 IFN-γ和 IL-4 测定(双抗夹心 ELISA 法)。(3)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比较分析:血清和结肠 TNF-α和 IL-8 含量测定(双抗夹心 ELISA 法)。(4)趋化性细胞因子 MIP-1αmRNA 表达的比较分析:RT-PCR 法。(5)抑制损伤因素反应的比较分析:血清 NO(硝酸还原酶法)和结肠 iNOS(免疫组化)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6) 结肠粘膜修复能力的评价:组织形态(大体形态学积分和 HE 染色)及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测定(双抗夹心 ELISA 法)。3 实验结果(1)通过观察模型鼠一般状态、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结肠组织 MPO 活性检测,可以认为 UC 模型制作成功,并可以将其演变过程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个时期:从第 1 周到第 2 周的时间段是急性期,从第 4 周开始进入慢性期。(2)温脾汤组在急性期MPO活性明显降低,全身症状改善,结肠病理改变减轻;<WP=6>中文摘要 3而真人养脏汤组在急性期MPO活性不仅没有降低,甚至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肠局部病理及全身症状亦出现了加重的倾向;在慢性期真人养脏汤组能够适当改善实验鼠一般状态及结肠局部病理表现。(3)温脾汤组和真人养脏汤组在UC1周时的T淋转结果表明,二者均可以使下降的T淋转率得到纠正,2周后随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提高,模型组T淋巴细胞转化率持续升高,而温脾汤组和真人养脏汤组始终接近于正常水平。血清CIC结果表明,温脾汤组和真人养脏汤组在UC1周时CIC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而温脾汤组较真人养脏汤组下降更为明显;UC2周时温脾汤组CIC含量低于模型组;而在4周时真人养脏汤组CIC含量低于模型组。(4)温脾汤组在 UC1 周、2 周时能够降低异常升高的 IFN-γ含量;而真人养脏汤组在 UC1 周时 IFN-γ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UC2 周时 IFN-γ含量下降,低于模型组,但仍高于正常组。(5)温脾汤组在UC1周时能够更好地降低TNF-α含量;在UC2周时二者疗效相当;而在UC4周时真人养脏汤组能更好地减轻TNF-α水平。温脾汤组在UC1周、2周时间段可以明显降低异常增高的IL-8含量,而真人养脏汤组在UC1周、2周时无此作用,IL-8含量仍然很高。(6)温脾汤组结肠MIP-1α表达在第1周明显减少,而真人养脏汤组在第1周时其表达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明显高于温脾汤组;第2周始随着模型组MIP-1α表达的递减,各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7)温脾汤组在UC初期即可降低过高的NO含量;真人养脏汤组在1周、2周时间段无此作用,在第4周的慢性期则可以减少iNOS表达,降低NO含量。(8)真人养脏汤组EGF含量始终不高,甚至在第1周低于模型组;而温脾汤组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4 结论本实验采用 TNBS/乙醇法成功制作了 UC 动物模型,并观察到温下法能够在急性期减轻局部炎症表现,改善局部病理及全身状况;温涩法在 UC 急性期不仅无此作用,甚至使病情加重,而在慢性期能够适当改善实验鼠一般状态及结肠局部病理表现。表明温下法更加适宜在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早期使用,意在补泻并施,脾胃肾同治。而温涩法在急性期、早期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而且加重了炎症反应,结肠局部及全身症状出现加重的倾向。导师田德禄教授指出涩肠法治疗的适应病症,一定是大便不禁、滑泻不止之时,应尽量避免过早、过量使用。对于余邪未净者,如若涩肠与祛邪配伍不当,往往滞邪不去,患者出现脘腹胀闷、排便不畅,给以后的治疗增加困难。因此,治疗时当遵《医宗必读》“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感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其机理可能与以下几个环节有关:①温下法在早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