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到2006年,我国已有58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运动训练专业,其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运动训练专业自1957年设立以来,在提高教练员、运动员文化素质,稳定运动队伍,实施奥运战略目标,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专门人才。现如今,运动训练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领域内一个重点建设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体育职业化的迅速发展,生源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需求的转变,使得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载体——课程体系出现了与运动训练专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例如:专业培养目标混淆、方向过窄,甚至有些已脱离实际;体育生物学、实践环节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其所占学时的比例,学科与术科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等课程结构也都出现了许多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问题等等。为了使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快速地适应这种发展,就必然要对运动训练专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而专业改革最终又归结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来。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学法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十五所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课程体系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义是指高等体育院校为了达到其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具体课程在内并以培养方案所设内容为主体部分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其次,通过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一直处于运动员、教练员、专项体育教师及体育管理人员为主之争的钟摆运动中;目前的培养目标也还存在定位不一、不够准确、界限不明、方向过窄,甚至有些已脱离实际的问题;搞清了影响培养目标确定的诸多因素。对目前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中实践课程,体育生物学课程,道德类、外语及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和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及体育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自然科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实践课程的缺乏是制约运动训练专业学生难以走上教练员工作岗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生物学课程内容重复或不系统进行授课的现象仍然存在,道德类、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选择与授课形式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术科与学科比例应有所调整,术科比例应有所增加,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及内部结构需要优化整合。再者,阐述了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以及优化整合等一些基本理论。最后,本着优化整合的思想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简单的设计:重新确定了培养目标,教练员、运动员、专项体育教师、体育管理者等相关体育工作者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并存,具备较强的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初级专门应用性人才;优化整合了课程内容,丰富了实践课程;调整了课程结构,加大了术科、选修课的比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如:重视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即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等。希望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能充分发挥各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优势,设计一个更加合理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以期使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社会输出更合格的体育专门人才,从而更健康、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