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澜沧江流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高速推进的冲击下,该流域生态系统受损严重,使流域植被保育研究备受关注。目前,澜沧江植被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澜沧江流域的某些特定地段,对整个流域植被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整合分析的研究鲜见报道。
本研究以野外样地调查资料及已发表的相关资料为背景,在综合分析流域植被组成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以多重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流域关键植被半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而确定流域关键植被类型;并结合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等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借助GIS、RS相关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等手段,系统分析流域关键植被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形成机制,以确定对流域关键植被宿存格局形成的驱动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关键植被主控因素及其生态风险源特性,构建流域关键植被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GIS叠加法和空间插值法,对流域关键植被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和空间可视化分析。其结论可为流域关键植被可视化管理和植被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流域环境资源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1)澜沧江流域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类型从热性、暖热性到寒温性均有分布,对流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植被类型有15类,其中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山顶苔藓矮林、寒温性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疏生草甸、温凉性针叶林等属于第1重要等级的植被类群;而亚高山草甸、暖热性针叶林、寒温性灌丛、暖温性针叶林等4类属于第2重要等级的植被类群。
(2)该流域关键植被分布面积较大,占流域面积的78%左右,但空间分布差异大。上游区,关键植被分布面积相对较大,约占整个流域关键植被的53%。植被以高寒草甸和寒温性灌丛为主,其景观形态相对简化、混合程度低、景观延展性和聚集度相对较高;中游区,关键植被分布面积小,占流域关键植被的15%左右,森林分布比例增加,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景观多样性、散布程度较高,反映了山地植被高度浓缩的特性;下游区域,关键植被均为森林生态系统,约占流域关键植被的32%,关键植被类型丰富,景观形态复杂,交错混合和破碎化程度大,景观延展性和聚集度较低,这些特点尤其体现在季雨林、热带雨林、中山湿性阔叶林等植被类群中。
(3)流域植被整体分布格局主要受气候因子控制,但流域上游和下游关键植被宿存格局的形成机制有所差异:上游区关键植被类群的分布格局受人为干扰远较中下游区域小,其交错分布格局主要为气候和地形所控制:而中下游区,气候条件决定其潜在的分布范围,但现存格局受人为活动影响深刻,关键植被类群镶嵌格局主要受人为活动所左右。
(4)澜沧江流域关键植被生态风险空间分异大。上游区,高生态风险区集中于囊谦南部、玉树西部、察雅北部和昌都一带,受生态风险影响的关键植被为高寒草甸、寒温性针叶林。中游区,高生态风险区集中于芒康中段、兰坪南部、云龙、大理等地,受影响的关键植被主要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林、温凉性针叶林。下游区,高生态风险区分布地域较广,于巍山、南涧、隆阳、昌宁、凤庆、云县、景东、镇沅西部、景谷北部一带呈连片分布,此地段受影响的关键植被主要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林、暖温性针叶林、暖热性针叶林;于澜沧北部、思茅西部、勐海、景洪中部和勐腊北部等地则呈斑块状分布,其影响的关键植被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5)据植被、气候、地形、生态风险等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流域关键植被风险管理划分为5个生态风险管理区11个管理小区,根据风险管理小区关键植被潜在生态风险的分布情况,提出相应地管理对策,划分出了5个生态风险管理优先关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