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以写现实主义小说闻名于世。然而,她2004年出版的《红王妃》却是一部风格别样的作品。通过对该作品的细读,笔者发现,在《红王妃》中,德拉布尔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后现代元小说要素,使得这部作品与其以往的作品呈现出很大不同。本论文主要根据帕特里夏·沃的元小说理论,试图详尽分析出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元小说要素,即:自反性、戏仿、不确定性。第一章从叙事角度分析了《红王妃》中自反性特征的体现。在小说中,深受两百多年来东西方文学、哲学影响的红王妃鬼魂是小说的叙述者。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在讲述自己故事时经常中断叙述,通过各种方法暴露叙述痕迹,以便提醒读者她是在讲故事。由于德拉布尔在《红王妃》前言中公开承认鬼魂叙述者的声音和她的声音已经混在一起,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红王妃鬼魂实际是德拉布尔的代言人。红王妃鬼魂自述故事时的自我意识实际反应了小说家德拉布尔在创作《红王妃》时的自我意识。本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德拉布尔的代言人—鬼魂叙述者的自我意识,即:提前透露情节的发展,与读者讨论叙述方式,前后自相矛盾的叙述,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论,德拉布尔现身作品中。通过这些,笔者发现,德拉布尔试图故意暴露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思路,体现了《红王妃》的元虚构性,同时也暴露出德拉布尔小说创作手法的革新。第二章由两部分组成,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讨论了《红王妃》中的戏仿手法。第一部分从微观角度,讨论了对历史文本的戏仿。根据历史文本的记载,朝鲜李氏王朝的英祖国王是一位伟大的君王,然而,德拉布尔以两百多年前朝鲜王妃的回忆录为基础,通过对其部分改写和自己的想象,创作了《红王妃》。在这部作品中,德拉布尔给边缘人红王妃(回忆录中的王妃)话语权,通过红王妃鬼魂的回忆戏仿了这位“伟大”的英祖国王和他一手制造的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壬午事件”。这样,德拉布尔揭示了历史文本与事实的关系:历史记录并不总是代表事实,事实往往隐藏在非历史文本的记载中,应该受到关注。第二部分从宏观角度讨论了《红王妃》对传统文学体裁的戏仿,揭示了文学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传统的文学作品通常可归属于某个具体的文类,然而《红王妃》是一部文类杂糅的作品,它由古代,现代和后现代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性的,基于两百多年前朝鲜王妃的回忆录,后两部分是小说式的,是德拉布尔通过想象创作出来的。德拉布尔有意把相对真实的历史事实与虚构的想象并置,暴露出文本类别的含糊性和矛盾性,颠覆了传统小说创作模式。对历史文本的戏仿和传统文学体裁的戏仿表明:德拉布尔从关注小说内容转向更加关注小说的创作过程,这是德拉布尔以小说创作的形式对元小说理论的展示。第三章讨论《红王妃》中意象、主题的不确定性。第一部分讨论了“红”和“米柜”这两种意象的不确定性。对“红”裙的喜欢导致了红王妃的悲剧人生,同时也因为对“红”裙的喜爱才使红王妃在死后两百年后为自己找到一个同样喜爱“红”裙的信使去继续探寻生存的意义。因此,“红”一方面象征导致红王妃悲剧人生的血腥和暴力,另一方面,它象征对幸福的永恒追寻。另外,“米柜”不再是用来装米的工具,它也是英祖国王处死其儿子思悼王子(红王妃的丈夫)的工具,因此,它的含义也呈现出不确定性,如:象征俄狄浦斯式的父子关系或是令人窒息的父权专制社会的恐怖。第二部分,讨论了主题的不确定性。不论是古代的红王妃,还是她的现代信使芭芭拉·霍莉威尔,她们都备受父权社会的压制。但是,她们没有向生活屈服,红王妃选择找现代人芭芭拉来继续自己对自由的追寻,芭芭拉则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着自由,比如:已婚的她,还和学术泰斗占·范乔斯特发生了三夜情。这样,《红王妃》的主题可以从父权制对人性的压制和存在主义中主张自由选择者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因此,呈现出不确定性。意象、主题的不确定性要求读者更多地参与《红王妃》文本的建构,为读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后现代语境下,意象和主题的不确定也凸显了德拉布尔对元小说的虚拟和真实的关系的新阐释。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试图证明《红王妃》是一部充满了后现代元小说要素的作品。德拉布尔一贯宣称自己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追随者,然而,《红王妃》中的元小说要素表明,在号称“文学枯竭”的时期,德拉布尔似乎并没有将自己的信念坚持到底。像一些元小说作家一样,德拉布尔也在不停的思考现实和虚拟的关系,也在尝试后现代创作的一些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