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劣势地位,极易引起其自卑与不满的悲观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从而引发犯罪,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如何通过有效培训降低农民工犯罪率,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并使他们能分享城市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文章以在苏州地区工作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主要利用SPSS18.0和AMO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不满意,他们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较为强烈,但是由于时间、文化基础、收费较高等主客观原因,他们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不为乐观,且目前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等提供的培训并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还应承担更大责任。在犯罪倾向性方面,将犯罪倾向性分为了价值观扭曲、社交障碍、自控力低下、偏好不良这四个维度,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类型的农民工在犯罪倾向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也验证了教育培训与犯罪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关系和一定程度的因果性联系。文章的最后,从抑制农民工犯罪的角度出发,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六点政策建议:政府需制定合理政策制度、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激励表彰机制、推进积分落户制度;社区需建立和完善学习平台、健全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教育学习实践长效机制;职业学校需明确自身定位、注重师资培养、推进网络课堂;培训机构需注重内容专业化、地点合理化、方式多样化;用人单位方面需提高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视程度、制定农民工培训的规章计划加强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农民工自身需转变观念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珍惜机会提升参与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