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3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美元持续贬值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并逐步向全球其他经济体扩散。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暂的回调后重拾涨势,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不减。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经济大国,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迄今已出现了两轮较为明显的具有“输入性”特征的通货膨胀。在此背景下,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角度来探讨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我国的传导机制与防控机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论文首先对输入型通货膨胀进行了一般理论分析,着重介绍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机制,在此理论基础上引用了研究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经典模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在原模型基础上加入了国际大宗商品因素,构建了包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作为厂商边际成本偏离值的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计量模型。其次,以1995年-2011年的季度数据为基础,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矩方法,分别就国际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现货价格、农产品价格、能源价格、金属价格及工业原材料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不仅对当期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且还能通过通胀预期和通胀持续性在长期内间接地影响我国物价水平。随后,结合实证检验的结果,分别从进口渠道、金融渠道、产业链渠道及预期渠道来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在我国的传导机制与传导效应。最后,针对政府如何防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风险,加强与健全输入型通货膨胀防控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