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胡风自觉肩负起了传承“鲁迅精神”的大旗,坚持在鲁迅的每一周年纪念日写文章纪念鲁迅,未曾间断地阐释着“鲁迅精神”。在这异常艰苦的历程中,胡风面临着来自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学斗争的多重压力,胡风没有停下对中国文艺健康发展道路的探索。在40年代,胡风自身的文艺理论构建也日渐成熟,对文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文以八年抗战为时间范围,拟从胡风对鲁迅的纪念,胡风自身的文学理论探索以及胡风的文学实践三个方面来寻求胡风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张扬。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于五四新文艺的传统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走出来的国民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胡风对鲁迅精神中的启蒙因子加以阐释和发扬,以求提升民族气质,塑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八年抗战期间,胡风每年都坚持写作文章纪念鲁迅,并从初期单纯纪念鲁迅,怀念鲁迅的生平,到抗战后期深入到了对鲁迅精神各个方面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使现实主义的五四新文学传统得以传承。胡风通过对鲁迅精神的研究、阐释,逐渐在四十年代构建起自身的文学理论体系,使鲁迅精神与胡风自身理论高度融合,并创建了特色鲜明的“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等文学理论,与此同时,鲁迅精神逐渐烙印在了胡风的人格内质中,在抗战时期从人格气质到文学理论层面胡风都实现了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张扬。胡风心系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了深化鲁迅精神的影响,在更大范围内传播鲁迅精神,胡风在深刻理解了鲁迅精神之后,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在自身文学创作、刊物编辑,以及在对“七月派”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的指导过程中践行了鲁迅精神,使鲁迅精神的火种得以继承与发展。胡风在八年抗战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与张扬着鲁迅精神,对建设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促进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鲁迅精神的传承与张扬过程中,胡风也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并通过编辑出版《七月》、《希望》等刊物培育了与此相适应的作家队伍与文学风范,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