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还是生存——晚明佛教和天主教的相遇与冲撞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晚明万历年间欧洲天主教初次登陆中国,随着其在晚明社会中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一系列的强烈反响。本文谨从天主教和佛教的关系角度来切入这段历史,试图通过对他的回顾来探讨传统社会在面对固有文化和异质文化冲撞间的抉择,以及这种抉择背后发人深省的历史事实。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叙述了从范礼安、罗明坚为了进入中国内地而托名“西僧”,到利玛窦深入明朝社会后改扮为儒家学者身份,再到后来逐渐公开自己的反对佛教的立场的这一历史过程。这就是天主教从处身中国文化的外围来解读中国到置身中国文化的内部来评价他的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这也就是天主教人士对中国文化的渐进的理解过程,也是天主教在中国社会从“隐”到“显”的激荡过程。 第二章沿着历史的脉络,介绍了从云栖株宏大师的《天说四则》到僧儒携手破耶的《圣朝破邪集》再到托名钟始声的蒲益智旭大师的《辟邪集》问世的二三十年间,本土佛教界就天主教在中华传行的总体回应情况。 第三章将前面两章的交叉点平面展开,把冲撞争锋中的佛教和天主教拉到一个横切面上来做直观对照:首先是从当时争锋留下来的文本上来解读其争锋的内容,然后再从同时代目光中勾勒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行品形象。这种理与实的对照使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准确的掌握两者在当时社会中的现实形态及人心的取向,从而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理解这场宗教信仰争锋背后的社会现实层面的东西。 第四章进一步收近我们的视野范围,将焦点集中到杨廷筠——这样一名在佛门路上由于意外遭遇天主教而毅然弃佛皈依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身上,让我们通过检视他转变前后的所作所为,来进步一认识促使他决然转变的真实原因。 第五章重新把视野放回到晚明社会的大背景中,对比杨廷筠的人生理想和佛教颓败堕落的不堪现状,进而浅析杨廷筠皈依天主教的真正原因:信仰还是存在? 总而言之,晚明时期由于佛教本身道德上的堕落和佛理上的停滞,整体上呈现出一片衰颓气象,这使得他在和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并过着严谨道德生活的耶稣会士为首的天主教的竞争中处于尴尬的劣势。而同时诸如杨廷筠这样有着忧国忧民思想的儒家士大夫,在“神道设教”的传统思想的导引下,处于教化世风的缘由而毅然皈依天主教,并为了天主教的传扬而不惜与佛教公然对抗。——这正是本文所要的得出的结论:生存而非信仰,是人们在晚明佛耶之争中选择的最终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对1896-1911年间赴日研习法政运动的发展过程、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对留日法科学生为传播西方法律文化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进行描述和总结,试图阐明晚清留日法科学生与清
女性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女性生活状态的一种概括,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女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为这种生活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该文以社会性别为研究视角,从性
本文试图描述西方历史上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对人类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影响,通过这样的历史性回顾揭示科学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全面变化以说明其巨大的驱动力作用,并最终得出
1908年建立于上海的“新舞台”,不仅是京剧改良运动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它在上海这个五方杂处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为梨园界带来了一系列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