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框架(Frame)和凸现(Profile)这两种理论方法进行尝试分析汉语里“了”在实际语言运用里面的语法现象,认为“了”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或事件表示主观认知判断的标记。本论文分为六个节。第一节:序论。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节:以往对“了”的研究。我们大体上回顾了以往对“了”的研究成果。即从最早表过去时间的标记出发,完成体、实现体、有界功能、最后说到了“了”是表示一个过程转换的标记。第三节:“了1”和“了2”的区别。在这一节里,首先,综述了以往对“了1”和“了2”的研究结果,即“了1”表示完成或实现,“了2”表示出现新状态或当前状态相关的语义特征。其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即“了”在汉语里是个表示主观认知判断的标记。也就是说,“了1”表示的不是动词或形容词等谓语类本身所具有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完成或实现,而是表示对这些谓语类本身所具有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的认知判断,即“了1”是说话者对客观情状的主观判断的标记,“了2”是说话者对客观事件情状表示主观认知判断的标记。再次,陈述了“了1”和“了2”之间的边界性。在北京话里有些句子里面不能看见动词后“了1”的语用现实,这说明它们在语法性质上已经进入了重大变化过程。最后,举几个例据论述了“了”在演变过程当中令人瞩目的语法现象。随着汉语说话人或说话者在主观认知范围上有所扩展,在一个句子里“了”所表达的主观认知领域扩展到包括宾语结构在内的实际情况,认为不是“了2”的挪前,而是“了1”的挪后。第四节:语言运用中的主观性表达。在这一节里提出了“了1”和“了2”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主观性表达的理据。然后通过双了句的歧异现象来概括“了”是表示主观判断的标记。最后用认知语言学的假想空间(Fictive space)的研究方法来证明了“了”在尚未实现的句子里实现说话人对客观情状或事件表示主观认知判断的标记的语言运用事实。第五节:相关句式分析。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和凸现的两种理论研究方法来证明,在几个汉语句式里“了”是说话人对一个特定的客观情状或事件表示主观认知判断的标记。第六节:结论。根据具体的关联句式分析证明“了”在汉语里表达主观性的事实。最终得出的结论:汉语里“了”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或事件表示主观认知判断的标记。然后把它命名为主观认知判断标记(Subjectification Judg mentMarker)。